第6章 把握他人需求的心理策略(1)(3 / 3)

然而,正是“一壺水”的希望支撐著他們超越了生命的極限,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活了下來。

心理學家從大量的觀察事實中發現:那些滿懷希望的人,做事往往更有效率,成功的概率也更大;即使在逆境中,他們也更容易從中脫困而出。這就是“希望效應”。

針對希望效應,心理學家以“你有哪些希望”為主題,進行了一次廣泛的調查。問卷分析的結果表明,希望越多的人,往往生活更快樂,事業更成功,即使那些暫時無所作為的人,在不久之後也會取得成就;而那些沒有明顯的或者較少希望的人則大都平庸、碌碌無為。

其中,一位富翁的答案是:“我沒有希望,所有的希望都已經滿足了。”原來,這位富翁患了嚴重的憂鬱症,其事業也呈下滑趨勢。後來,心理學家對他進行了心理引導,培養他的希望,比如引導他燃起對外孫成才的希望等。經過持續的希望的“煎熬”,這位富翁終於又恢複到年輕時辦事雷厲風行的狀態。

所以說,希望是人類生活的動力所在。

從前,有一老一小兩個相依為命的盲人父子,他們靠彈琴賣藝維持生計。

一天,父親終於支撐不住病倒了。他自知將不久於人世,於是便把兒子叫到床頭,緊緊拉著兒子的手,吃力地說:“孩子,我這裏有個秘方,它可以使你重見光明。我已經把它藏在琴裏麵了,不過你一定要記住,必須在彈斷第兩萬根琴弦的時候才能把它取出來。否則,你是不會看見光明的。”兒子流著眼淚答應了父親。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盲人兒子始終把父親的遺囑銘記在心,他不停地彈啊彈,他收藏的彈斷的琴弦日益增多,而他的名氣也越來越響,財富也越來越多。當他彈斷第兩萬根琴弦的時候,當年那個弱不禁風的少年已經到了垂暮之年,變成了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他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用顫抖的雙手,慢慢地把琴盒打開,取出秘方,請別人念給他聽。

可是,別人卻告訴他,那隻不過是一張白紙,上麵什麼都沒有。

顯然,盲人父親“騙”了自己的兒子。可是這位過去的盲人小孩、如今的盲人老者,在拿著這張什麼都沒寫的白紙時,非但沒有氣惱,反而淌出感動的淚水,露出幸福的笑容。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就在知道“秘方”內容的那一瞬間,他突然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他覺得父親的無字秘方是為了告訴自己一個人生的真諦——隻有不放棄,不喪失信心,始終活在希望中,才會看到光明。

的確,每個人都需要有希望,希望能夠引發人類巨大的能動力。因此,在人際交往中,一定不要忽視時時給他人希望。如果你是管理者,你就要給員工升職加薪的希望;如果你是家庭的頂梁柱,你就要給家庭其他成員過上好日子的希望;如果你為人父母、為人師長,就要給人努力後就會成功的希望……無論你在社會中扮演哪種角色,都要注意這一點,因為掌握了人的這種心理,你希望他們做某事時,往往會容易實現。而倘若你不懂得給別人希望,那麼,在需要別人做某事時,你就很難達到目的。因為,沒有希望的生活不會產生激情,沒有希望的前途不會激發潛力,當人們看不到自己經過努力後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的時候,便沒有動力去積極實施。

4.被尊重是人最本質的需求

在心理學上,平等就意味著平衡。隻有交際雙方的心理同時處於平衡狀態,才有可能進行下一步更深層次的交往。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希望在人際交往中能夠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會的認可。

人的“尊重需求”是源自本性的需要,它包括了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指幾乎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是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獨立自主的,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人對自身社會地位和威信的渴望,希望獲得他人的尊重、信任和肯定。

平等是尊重的基本內容。也就是說,人的本性需求使每個人都渴望被人平等對待。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尊重別人是獲得別人尊重的前提條件。馬斯洛曾說:“平等之餐可以滋潤心靈。”要想從他人那裏獲得外部尊重以滋潤自己的心靈,我們就必須先用自己對他人的尊重去滋潤別人的心靈。這樣,我們才能獲得對方對我們的認同,才能給對方留下良好的印象。

諸多心理學家明確指出,在人際交往中,平等待人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前提,誰不平等待人,誰就會被大家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