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二十幾歲的男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學習如何把得與失的心態調整好。得到時,要好好珍惜;失去時,要學會灑脫放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失去不一定是壞事,失去不一定就不再擁有。“吃一塹,長一智”,在吃虧的時候,我們往往能從中吸取教訓、得到啟示,可見吃虧並不是那麼的不好。所以在吃了虧遇到挫折時,年輕的男人要始終保持樂觀的心態。而且,有時候我們認為不好的事情可能還會幫上大忙。
徐傑在單身的時候,和幾個朋友在一起,住在一間隻有七八平米的房子裏,他一天到晚總是樂嗬嗬的。有人問他:“那麼多人擠在一起,連轉個身都難,有什麼可樂的?”徐傑說:“朋友們在一起,隨時都可以交換思想,交流感情,這難道不值得高興嗎?”
過了一段時間,朋友們一個個都成了家搬出去了,屋子裏隻剩下徐傑一個人。他依然每天都很開心。別人又問他:“你一個人孤孤單單,有什麼好高興的?”徐傑說:“我有很多書啊,一本書就是一個老師。和這麼多老師在一起,時時刻刻都可以向老師請教,這怎能不令人高興呢?”
幾年後,徐傑也成了家,搬進了樓房,他家住一樓。一樓不安靜,不安全,也不衛生,上麵有時還會扔東西下來。可他一副喜氣洋洋的樣子。別人不解又問他:“你住這樣的地方,也感到高興嗎?”徐傑說:“你不知道住一樓有多少好處啊!進門就是家,不用爬樓梯;搬東西方便;有朋友來訪,不用四處打聽;而且還可以在空地上種上一些花花草草……”
過了一年,徐傑把一樓讓給了一位住在頂樓的腿腳不方便的朋友,自己住到了頂樓。頂樓夏天熱冬天冷,而且爬起來還非常累,但他依然快活。別人不解地問:“住頂樓相比你的一樓差遠了吧?”徐傑笑著說:“一樓自有一樓的好處,但是頂樓的好處也很多啊,頂樓看書時光線好,白天和夜晚都非常寧靜,而且每天上下樓可以鍛煉身體……”
其實快樂無處不在,它就在我們的身邊,但因為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思考問題的出發點也不同,所以得到的結論也就不盡相同。
凡人的生活多數都差不多,無非吃穿住行和為了吃穿住行所從事的工作,隻不過是各自的感受不一樣罷了。樂觀的人,整日裏喜笑顏開、積極進取。悲觀的人,成天愁眉苦臉、怨聲載道。關於悲觀主義和樂觀主義,英國劇作家蕭伯納曾經做過這樣的解釋:如果桌上放著半瓶酒,有人高呼:“太棒了,還有半瓶。”他看到的是半瓶酒,此人便是樂觀主義者。而有人歎氣:“糟糕了!隻剩下一半了。”那麼,他看到的是半瓶空氣,此人便是悲觀主義者。
人的一生,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我們起步開始的時候,就應該拋開悲觀上路。這樣,在以後的路途中,你才會發現更多更美的風景。
22UP成長宣言
威爾科克斯說:“當生活像一首歌一樣輕快流暢時,笑口常開是很容易的;而在事事都不妙時仍能微笑的人,才是真正樂觀的人。”經曆風雨時,樂觀的人能看到雨後的彩虹,從而心情愉悅;悲觀的人卻隻能感受到風吹雨打的冰冷和狼狽,從而灰心喪氣,導致機能下降,說不定還會得感冒等疾病。22歲以後的男人,你作何選擇呢?
別讓他人左右了你的情緒
在生活中人們無時無刻不受到他人的影響和暗示。你可能不止一次發現過此類的現象,在公共汽車上,一個人打哈欠以後,接下來他周圍會有幾個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
人們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更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有位心理學家給一群人做完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檢查表(MMPI)後,拿出兩份結果讓參加者判斷哪一份是自己的結果。事實上,一份是參加者自己的結果,另一份是多數人的回答平均起來的結果。參加者竟然認為後者更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人格特征。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十分普遍。一些星座、屬相等的測驗,都是巴納姆效應的結果,這些測驗的結果都是一些統計的模糊的話,符合每個人的平均心理,讓你認為很像自己。
要打破巴納姆效應並不容易,這就需要你清醒地認識環境,認識自己。情緒是可以控製的,情緒的好壞就看自己控製能力的強弱了。會控製自己情緒的人都已學會了冷靜,這樣的人看待事物都比較客觀,有自己的價值觀和評價標準,不容易被他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