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增強學習力,提升競爭力(2)(1 / 3)

22歲以後,男人不要把書本甩在身後,而應更多地接觸書本,找自己感興趣的書讀,找有利於自身發展的書讀,每天多讀一點書,即使不能成為偉大的人,也能成為博學的人。愛好讀書不是天生的,閱讀的習慣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受到傳統、時局、教育、職業、興趣或其他原因的影響。所以愛書之人總是一次次地沉迷在不同的領域,並把各種互不相關的知識糅合到自己的思想當中——你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知識,知識卻在悄悄地改變你的方式。

每天多讀一點書,但是讀書不能永遠局限於一個領域。因為學習知識的目的不是“掌握”,而是“融會貫通”,進而轉化為學習、工作和生活的能力。要做到博覽群書,那樣,你就會具有多方麵的能力。

讀書還要掌握方法,有的書泛讀即可,有的書則需要精讀。凡是時尚而膚淺的書籍不可不讀,不可深讀,更不可多讀。凡是偉大而雋永的作品必須多讀、深讀、精讀,還要養成做筆記的習慣,以便隨時查閱。

一位哈佛校長曾說:“人,若是能養成每天讀書的習慣,二十年後,必判若兩人。”通過讀書,隨著你知識的豐富,你的修養素質和能力都會有全麵的提升,三日不見,就會令人刮目相看,二十年後,你將不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了。

22UP成長宣言

渴望成功的年輕男人,首先要讓自己不斷進步,要進步就要堅持每天多讀一點書。準備幾本書放在自己的床頭,或是放在辦公桌上,成功就在日常的點滴積累中。

多讀多看是成功的關鍵

學無止境,知無竭源,而人的生命卻是有限的,所以要想成就大事,就要更有效率地利用我們的生命,養成多讀多看的習慣,隨時隨地汲取知識。

因為生命的短暫,所以要做好學問充實自己,首先就要學會如何利用自己的空閑時間,把空閑的時間用在讀書上,而不是喝酒玩樂上,在書籍中尋找樂趣。

唐朝有個知識淵博的學者,在他成名後,有很多人前來求經,問他怎麼會有那麼多的時間來讀書。他淡定地說:“冬天是一年中的空餘時間,夜晚是一天中的空餘時間,雨天陰天是臨時的空餘時間。我就是把這‘三餘’給充分利用起來,才有了很多時間去讀書,才擁有了今天的學識!”

別人喝咖啡的時候,魯迅在寫作;夜深人靜,別人在枕上做著“黃粱美夢”的時候,毛澤東卻在讀書學習。

善於利用時間學習的人,更容易取得非凡的成就!

生活中處處皆學問,22歲以後的年輕人,要做一個有心人,學會在生活中時時處處留心觀察,這必然會有很大的收獲。牛頓就是一個有心人,24歲那年,他從蘋果落地這種平常小事中聯想到科學上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結果,經過他不懈的努力,終於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他的這一發現,不僅解釋了當時的許多疑難問題,而且對後來的科學發展,甚至對現代的天體物理和宇宙航行,都有著重大的意義,要養成多讀多看的習慣,就要學會堅持,不但要學會在心情愉悅時學習,更要學會在逆境和挫折中學習,這樣才能建立起多讀多看的習慣,時時刻刻提高自己。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少年時家裏很窮,還經常受疾病的折磨。18歲那年,經校長介紹,華羅庚到金壇中學做了勤雜工,負責收發信件、報紙兼做其他雜務。

華羅庚做勤雜工時,手腳特別勤快,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但一做完事就捧起數學課本學習。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華羅庚被一場傷寒病給拖垮了。醫生對他的疾病做出的診斷是:無法救治。

但是死神沒有成功,華羅庚死裏逃生,又活了過來,隻是左腿變得僵硬,成了終身殘疾,他為此飽受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