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話條理清晰,有條不紊
說話是否具有條理性,體現了一個人是否具有清晰的思維能力,而具有清晰思維的人,也必定會在情場、職場及交際場上獨領風騷。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曾在齊國住了5年,當他離開齊國回晉國時,鄭國大夫勸鄭文公要禮待重耳,但鄭文公卻說:“諸侯王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因此對重耳不以禮相待。後來,重耳做了晉國的國君,即為晉文公。對於當年鄭文公的無禮,晉文公一直耿耿於懷,恰逢這時,又得知鄭文公在和晉國結盟的情況下還依附楚國,這令晉文公很生氣,於是打算聯合秦穆公圍攻鄭國。
意識到事態嚴重的鄭文公忙請求臣子燭之武去說服秦穆公。
燭之武見到秦穆公後,有條不紊地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就要滅亡了!倘若鄭國滅亡對您有好處,那就值得煩勞您。然而,越過其他國家而在遠方設置邊邑並非易事。哪能用滅鄭來加強鄰國呢?鄰國實力雄厚了,就等於您的力量減弱了啊!如果不滅鄭國而使它成為您的東道主,貴國使臣來往經過時還能得到食宿給養,這對您有什麼壞處呢?再說了,您也曾施恩於晉惠公,他曾答應給您焦、瑕兩地,可是他信守承諾了嗎?晉國哪裏有滿足的時候呢?它既以鄭國作為東邊的疆界,又要擴張它西邊的疆界,若不損害秦國,它能到什麼地方去奪取領地呢?損害秦國而有利於晉國,希望您慎重考慮此事啊!”秦穆公聽了很讚同,就和鄭國訂立了盟約,委派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自己率軍回國了。
晉國大夫子犯請求襲擊秦軍。晉文公說:“不可,如果沒有秦國國君的支持我到不了今天這個地步。依靠過別人的力量而去損害別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國,是不智;用衝突來代替聯合,是不武。我們還是搬師回朝吧。”於是,晉國的軍隊開始撤離鄭國。
鄭國的危險方得以解除。
燭之武在秦穆公麵前的一番陳述條理清晰,說得有條不紊,最終打動了秦穆公,不但令秦國撤了兵,還解除了鄭國的危險,同時,還使得秦國和鄭國訂立了盟約。真可謂“一言能興邦,一言能喪國,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條理清晰、有條不紊的談話,可給人以穩重之感,增添別人的信任。如果你是推銷員,在顧客麵前能夠把自己推銷的產品的優點條理清晰地介紹出來,很可能會使顧客去購買。反之,如果推銷員結結巴巴,說話沒有條理沒有邏輯,則他推銷的產品就根本不會得到顧客的關注。
在武漢的六城會上,主辦方做了一個智能的吉祥物楚楚,楚楚具有非凡的語言能力,在會上,楚楚說:“我就是六城會吉祥物楚楚,我是一隻白鰭豚,楚楚有很有趣的故事要說給您聽。讓我來跟您講講六城會的會徽吧……說了這麼多,我都有些累了,讓我休息休息吧。”楚楚講的話條理清晰,有條不紊,獲得了與會者的喜愛。
在人與人的交往中,說話更需要條理清晰,有條不紊。隻有條理清晰了,別人才能更容易明白你的意思。否則,即便你提供的信息再多,別人根本就沒聽明白,你的信息也就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說話條理清晰,才能簡潔明了,符合說話的邏輯,也更容易被人接受。有條不紊要求說話語速適中,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說話時還要心平氣和,說話才不會慌亂。
22UP成長宣言
語言表達體現一個人的能力,也體現一個人的心理素質。一個能夠把自己的觀點通過語言清晰地表達出來的人,才能夠與他人更好地交流;一個能夠在表達的過程中沉著冷靜、有條不紊的人,才能夠讓他人敬佩。
語言簡潔明了,突出重點
古人提倡說話要“立片言以居要”,就是說,說話要簡明扼要,突出重點,切忌廢話連篇。
有一次馬克·吐溫去聽一位牧師傳教,開始時他對牧師的演講很有好感,準備把身上所有的錢都捐獻出去。可是一小時過去了,牧師還沒有講完,馬克·吐溫就聽厭煩了。他決定留下身上的整錢,隻把零錢捐出去。又過了半小時,牧師還在沒完沒了地講,馬克·吐溫決定分文不掏。等到牧師講完了,他不僅不給錢,還從捐款的盤子中拿出兩元錢作為浪費自己時間的補償。
這位牧師本來要靠傳教募捐的,卻因長篇大論,惹得馬克·吐溫不滿,最終沒有募到馬克·吐溫的錢,還被馬克·吐溫拿走了兩元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