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自己將要麵臨的危險,袁世凱沒有坐以待斃。他全力支持溥儀繼位,同時又派人去找英國公使,說服英國公使也支持溥儀繼位。如此一來,他在新皇帝繼位這件事上就有了功勞,也就是所謂的“擁戴之功”。袁世凱希望用自己的擁戴之功來彌補他對光緒皇帝犯下的錯誤,進而獲得載灃等人的諒解。但是,載灃並不買賬,他要為光緒皇帝報仇的想法很堅定,袁世凱要大難臨頭了。
果然,慈禧一死,載灃便開始對袁世凱下手了。載灃指責袁世凱瞞著自己擅自和美國人談判互派大使,載灃是攝政大臣,瞞著他就等於欺君,欺君當斬。他想以此為借口殺袁世凱。而滿清貴族集團的其他成員有不少人也極力慫恿載灃殺袁世凱,他們認為,袁世凱以前本分,那是因為慈禧太後還在,如今慈禧太後死了,袁世凱就沒有什麼忌憚了,如果不殺他,讓他成了氣候,就難以除掉他了,大清國也可能要因他而遭殃。在這裏不得不說上一句,這些皇族的擔心還真不是多餘的。雖然不少人鼓動載灃殺袁世凱,但是,袁世凱畢竟不是個小人物,要殺他不是件輕鬆的事。
出於謹慎,載灃又去找他伯父慶親王奕劻和軍機大臣張之洞,征求他們的意見。奕劻在官場混跡多年,深知殺袁世凱事關重大,他不同意殺袁世凱。張之洞也反對載灃的想法,他認為,皇帝剛繼位,如果這時候就殺大臣,那就會使朝廷背上亂殺大臣的惡名,如果開了這麼一個頭,將來的麻煩那可就大了。張之洞強調,他反對殺袁世凱,不是為了袁世凱,而是為了朝廷的大局。
說張之洞沒有私心,那是不可能的。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和袁世凱是為數不多的、在中央機構任職的漢族官員,兩人都在遭受滿族貴族的排擠,可謂是同病相連;另外,兩個人對於“新政”又有不少相同的看法,可以說他們在這一點上是盟友關係。此時,兩人的共同點大於兩人的分歧,幫了袁世凱,張之洞至少不會那麼孤立。
張之洞和奕劻這兩位重量級人物都反對殺袁世凱,年輕的載灃一下子就沒了底氣,看來,袁世凱真的不能殺。但是,袁世凱無論如何是不能繼續留在朝廷了。1909年初,朝廷發布公告,大意是袁世凱患了足疾,連路都快不能走了,如果再讓他擔當重任,那就對不起這位有功於朝廷的大臣了。為了能夠更好地體恤袁世凱,體現朝廷對臣子的關愛,朝廷同意讓他回老家養病。這樣的安排讓袁世凱心裏非常不滿,不過,好在沒丟了腦袋。
被免了官的袁世凱收拾好行裝,一路南下。不過,他沒有回老家河南項城,而是去了安陽。這倒不是袁世凱有意抗旨,而是因為他和家裏人翻臉了,發誓永遠不回項城;而安陽乃是殷商古都,也是風水寶地,袁世凱在這裏等待東山再起。很快,1911年的武昌起義又一次讓袁世凱回到了中國政局的中心。
這樣的結果也是張之洞沒有想到的,他幫袁世凱這一把,隻是不想讓朝廷出更大的亂子,沒想到,袁世凱竟然成了逼清帝退位的那個人。
張之洞一心要維護的大清朝,到頭來終究是間接地毀在了他自己手上:辛亥革命源於他經營十數載的武漢,逼清帝退位的又是被他救了一命的袁世凱。這樣的結局,當真是充滿了戲劇性。
事實上,在清末的亂世中,張之洞在擔任軍機大臣期間並沒有太大的發揮空間,尤其是慈禧太後死後,掌權的載灃雖然沒有打算除掉張之洞,甚至還對他挺客氣。但是,實際上載灃並不重視張之洞的意見,可憐張之洞一片苦心。
1909年初,陝甘總督上書反對朝廷立憲,並以辭職相要挾。張之洞認為,此人的言辭固然不妥,但是,他的衷心卻值得肯定,所以,張之洞並不同意讓他辭職。而載灃呢,卻想著趁機把他的人調到陝甘總督的位置上。這件事讓張之洞很是不快。與此同時,有人彈劾津浦鐵路的負責人,說他們在修建鐵路的過程中貪汙。載灃當即決定撤掉這些人,讓一批滿洲貴族去主持津浦鐵路的修建。張之洞再次阻止載灃,認為此舉很有可能會引起大規模群體事件。載灃卻回複張之洞,他手裏握有兵權,不怕百姓鬧事。這樣的態度就更令張之洞寒心了,載灃敢說出這樣的話,這根本就是亡國的征兆。張之洞憤慨之下,竟然吐出血來。
原來,張之洞患有嚴重的肝病,此時年紀又大了,於是,來自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折磨最終壓垮了這位已入古稀之年的老人。1909年7月,72歲的張之洞一病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