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軍機重臣(2 / 3)

張之洞心裏清楚,調他進入中央政府是為了讓他來主持“新政”。根據對當時的形勢和社會心理狀況的分析,張之洞指出,要推行“新政”,首先要解決滿漢之間不平等的問題。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將很難緩和民間日益高漲的“排滿革命”情緒,同時,也不利於調動漢族地主階級來維護統治秩序。

早在1904年,張之洞就曾經提出要朝廷解決滿漢不平等的問題。但是,慈禧太後卻認為,朝廷根本就沒有搞滿漢不平等,對各族子民都是一視同仁,所謂的滿漢不平等,純粹是一些別有用心之人的汙蔑。這倒好,張之洞非但沒有解決問題,反倒被老佛爺一番訓斥。在這裏,也可以感受到慈禧太後搞“新政”是多麼的不情願。

進入軍機處的張之洞再提解決滿漢不平等的問題,慈禧太後依舊是滿臉的不高興。可是,這次的情況就不同了。首先是張之洞的地位提升了,慈禧太後不好再訓斥他;再者,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四處宣揚“驅除韃虜,恢複中華”,這是明擺了對滿人朝廷不滿,同時也從反麵驗證了張之洞所說的滿漢不平等問題是存在的。不得已,慈禧太後隻能接受張之洞的提議。

然而,在清政府的官方聲明中,他們依然不承認他們搞滿漢不平等,聲稱自從大清建國以來,就一直平等對待滿漢各族人民,從來沒有搞過什麼民族歧視。這樣的說法當真是打自己的臉,如果沒有搞民族歧視,那男人們腦袋後麵的那條辮子是怎麼來的?但是,迫於形勢,清政府不得不承認滿漢不平等的存在。朝廷認為,這是因為一些滿人官員在執行民族政策時出現了偏差,曲解了朝廷的本意,導致一些有損漢族同胞利益及尊嚴的事件。現在,如果存在民族不平等問題,那麼希望全國各地百姓積極踴躍上報,朝廷將根據具體情況製定政策,徹底改變這種狀況。看來,要讓清政府認錯,是個艱巨的任務。不過,此後清政府也確實做出了一些努力,比如取消了滿漢不通婚、對滿漢執法采用雙重標準等政策。但是,這些表麵工作依舊難以化解社會上對清政府的敵視態度。

1908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先後死去,繼位的是年僅3歲的宣統皇帝溥儀。溥儀年幼,無法處理政務,由他的父親、光緒皇帝的弟弟載灃(1883—1951)任攝政王。趁此時機,滿清皇族大肆奪權,試圖把漢族官員排擠出權力核心。此時的載灃年僅25歲,卻掌握著禁衛軍,做了大元帥;載灃的弟弟、21歲的載濤則做上了大清國的訓練禁衛軍大臣;載灃的另一個弟弟、22歲的載洵更是做了籌備海軍大臣。年少帶兵的將軍不是沒有,但是,那些年少成名的將領都是用戰功來換取爵位的,而不是借著宗族的名頭上位的。這幾位手握軍權的小夥子明顯沒有什麼戰功,難以服眾。

皇族的這些舉動,讓世人看清了所謂的“立憲”不過是為了糊弄天下百姓。張之洞身為朝廷重臣,自然是看不得這些毛頭小子胡作非為的。他出於公心,堅決反對載灃等人掌權,而載灃等人又豈會屈服?他們和張之洞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結果,張之洞獨木難支,隻得請了幾個月的病假,以免進一步激化矛盾。慈禧太後聲稱的“滿漢平等”經過載灃等人的演繹,無疑成了個天大的笑話。

載灃等人為了強化自己手中的權力,不僅排擠了張之洞,甚至還動了殺袁世凱的念頭。袁世凱手握數萬北洋精兵,這可是當時中國最有戰鬥力的部隊。而袁世凱卻是漢人,這讓滿清皇室心中難安。1906年,朝廷為了削弱袁世凱的勢力,設陸軍部,統轄全國軍隊,而陸軍部的負責人就是滿人鐵良。

慈禧太後死後,袁世凱的地位更是岌岌可危。對於自己的處境,他心裏也清楚。當時朝廷裏能幫他說上話的人基本上都已經去世,朝政盡數落入皇族手中。慈禧太後活著的時候,他還能仗著慈禧太後的庇護保全自己;一旦慈禧太後死去,光緒皇帝重新主持朝政,那麼袁世凱就危險了——當初光緒皇帝搞戊戌變法,危急時刻讓袁世凱出兵幫忙,袁世凱反而占到了慈禧太後一方,使得變法失敗,光緒皇帝被慈禧太後軟禁。

不過,光緒皇帝死在了慈禧太後的前麵,他死後第二天,慈禧太後才跟著死去。看來,光緒皇帝沒機會清算袁世凱了。但是,繼位的溥儀是光緒皇帝的侄子,攝政的載灃是光緒皇帝的弟弟,慈禧太後隻不過是光緒皇帝的姨媽而已。有這層關係在,注定了袁世凱接下來的仕途不會風平浪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