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際生活中,這種情況也非常多見。
比如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經常可以遇到這種困境。這時候對大家來說,唯有遵循遊戲法則,彼此合作,才能得到對所有人都好的結果。倘若你選擇背叛,看起來這次你得到了最大的利益,但是生活中我們麵對的不是一次困境博弈,而是重複的困境博弈。隻看眼前利益,勢必會傷害到集體中他人的利益,這樣會使彼此之間的人際關係惡化,而在今後的博弈中他人也必定會“報複”你。因此,著眼於長遠利益是人際博弈良好發展的基本前提。
在辦公室人際衝突之中,A和B兩人是工作中的絕佳搭檔,他們經常一起出色地完成任務,獲得公司的獎勵,但是因為一次部門主管的崗位競爭,A開始偷偷向上司打小報告說B的壞話,B知道後,很生氣,於是他們在工作中經常彼此拆台,而且經常因此耽誤工作。最終他們的工作業績都下滑了,不僅都沒當上主管,而且被公司以破壞公司整體利益為由扣發兩人半年獎金。由此可見,在人際博弈中,背叛不僅不能贏得個人的最大利益,反而會害人害己。相反,如果彼此都遵循遊戲法則,通力合作,結果必然最佳。
博弈啟示錄
美國和越南之間的戰爭就是一場困境博弈,基辛格運用博弈智慧和平談判,最終達成了停戰協議,在簽訂美越戰爭停戰協議後,美越遵循《巴黎和平條約》的約定,即遊戲規則,各自撤軍結束了這場兩敗俱傷的戰爭。在困境博弈之中,遵循遊戲法則其實對雙方都有利。
兩害相權“避重就輕”
2005年7月,微軟公司宣布向IBM公司支付7.75億美元的賠償,這意味著雙方長達10年的法律糾紛正式結束。事情起源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IBM不滿微軟壟斷對自己造成的損失,向美國聯邦法院起訴,控告微軟公司對IBM公司的Smart Suite產品、OS/2操作係統、服務器和硬件業務造成了傷害,並要求其做出賠償。
據了解,微軟和IBM為了和解曾進行了連續兩個月的談判。微軟副總裁布拉德·史密斯認為:“在徹底解決這次糾紛之後,微軟和IBM都可以減輕壓力,並且通過合作和競爭等多種方式,更好地為全球客戶服務。”受到這個消息的影響,微軟和IBM的股價均有所上升。微軟在納斯達克的股價漲了6美分,IBM在紐約交易所的股價漲了35美分。
實際上對於微軟來說,解決這一糾紛付出的代價要遠小於繼續僵持的損失。10年的法律官司對於微軟來說已經成了一個負累,如果繼續僵持的話,對微軟公司的商業信譽以及企業形象等方麵的負麵影響都不可估量。而對於IBM來說,早日得到賠償就可以早日扭轉公司虧損的境遇,而和解以得到賠償並且與微軟化敵為友實屬上上策。在微軟和IBM的這場困境博弈中,哈佛出身的比爾·蓋茨深謀遠慮,與IBM化敵為友,體現的正是博弈論中的“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思想。
在“困境博弈”中,假設兩個囚犯真的搶劫傷人,那麼對他們來說,坦白交代要比拒不承認好得多,因為警察早晚會找到他們搶劫傷人的證據,坦白交代可以爭取從輕處理,而拒不承認的惡劣性質則會加重他們的刑罰。這個時候,兩害相權取其輕的策略就是坦白交代。
我國古代“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也體現了這一道理。雖然砸壞了水缸一定會挨父母的責罵,但是跟一個孩子死去相比,打罵批評都是輕的。每一個理智的人都會清楚應該做出怎樣的決定。但是很多時候人們的頭腦並不像自己認為的那樣清醒,往往會做出不理智的決定,舍大取小、舍近求遠、丟了西瓜撿了芝麻的事情經常發生。此外,還有一種人非常追求完美,一點傷害也不想要,既想要熊掌又舍不得魚,結果猶豫之間錯失了趨利避害的時機,最終釀成更加嚴重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