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與生活並不是直接劃等號的,工作無法成為生活的全部,它永遠隻是生活的一部分。
思維中如果不能將工作與生活分開,就會產生錯亂,工作因生活難以高效,生活因工作難以精彩,使之處於一種惡性循環之中。因此需要你,轉換思維將工作與生活嚴格地區分開,明確地指出:工作並不等於生活。
工作時就要專注於工作,爭取做到一絲不苟,做到認真高效。而下班後,就要輕輕鬆鬆地、開開心心地享受生活。很多人常犯的錯誤是,總是將生活的快樂寄托在明天。他們整天忙於工作,克製自己所有的奢侈行為,放棄每一個可以放鬆或追求快樂的機會。他們不去看電影,不去聽音樂會,也不出去郊遊,不買期待已久的書,提不起閱讀和欣賞的興趣。他們總是說,如果自己有了足夠的錢,或許可以做一次奢侈的旅行,將來也會享受更多的幸福。於是,他們總是盼望來年自己的境況變得好一些。但是,當第二年來臨時,他們發現,自己仍然需要更忍耐、更節儉。最後隨著時間一天天、一年年過去,自己的意願、理想也沒能實現,最終卻變得生活了無生趣,工作上也一無所獲,乏善可陳。
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壓力極大的社會環境中,因此為了生活,我們不得不拚命地工作;但實際上,很多時候,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主動或被動,工作幾乎成了生活的唯一內容和支柱。一旦失去工作,我們不僅會失去物質上的保障,也會在精神上感到空虛。而在工作中,由於各種原因,又經常會使我們感到有種難以解脫的束縛,且會經受無法避免的挫折,從而體驗到深刻的無力感與無奈。
人們都既想在工作上有所建樹或成就,又想過著自在輕鬆的生活。可是,事情往往無法兩全其美,結果往往是得到了這個失去了那個。這種現象是很多人都很難去避免的。為什麼會這樣呢?這與不能用思維將工作與生活分開,而將工作與生活混為一談是密切相關的。其實,我們都應當明白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我們應當把它們分開來,不要把它們混在一起,弄得工作和生活一團糟。
你必須意識到工作永遠都是做不完的,完成了A任務,還有B任務、C任務……永遠不會有完結的時候。況且,有些工作不可脫離與其他崗位的配合而孤軍奮戰。甲廢寢忘食,勢必連帶著乙丙丁等陪伴。如此聯動的結果,將使他人也被迫犧牲休息的時間。若是偶爾這樣,也就原諒了,但要是長期如此,隻會導致大家怨聲載道,因為沒有多少人願意與工作狂為伍。
如果自己是一名普通的員工,那在上司沒下命令加班的情況下,下班後應立即轉換角色,盡情享受生活的樂趣。如果自己不是普通員工,除非任務十萬火急,否則,也不要強求下屬加班或帶任務回家,自己也不要工作得過於疲勞。因為工作實績與工作時間未必成正比,延長工作時間是事倍功半的笨辦法。提高效率的明智之舉是摸索工作規律,尋求高質量完成任務的有效途徑。
思考工作重要還是家庭重要,似乎是一個雞與雞蛋的問題:沒有工作,用什麼來支撐整個家庭?家庭得不到支撐,工作又有什麼必要和意義?
有這樣一個故事:
史蒂芬是一個工作很勤奮的主管,幾乎每天的工作時間都很長,遠遠超出8小時。不僅是他個人如此,還要求他的下屬與他一起共同加班。其中一個叫吉姆的下屬,也是抱著“工作就是生活的全部”的態度。直到有一天,他的兒子跌傷了腳,傷倒不是很嚴重,問題是他兒子對他就像對陌生人一樣,斷然拒絕他的安慰,對他也一直很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