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轉變思維,高效行走職場(1)(1 / 3)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越來越多的人不自覺地將自己送入了生活的快車道,身心疲憊地讓自己追逐一個又一個人生目標。內心的焦慮與躁動來自於高速發展的時代,也來自於每個人脆弱的內心。用速度提高效率、改善生活質量,趕時間,成了這個時代的主要生活方式。匆匆忙忙地上班,忙忙碌碌地工作,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樣轉不停,但好像還是有著做不完的事。工作就像一台榨汁機,帶走了生活裏的快樂,內心深處的安寧也隨之消失了。在這個競爭如此激烈的時代,職場到處都充滿了壓力。每一名工作者,都要麵對不穩定、不可測的環境,要麵對來自上司的壓力,來自同事的挑戰……麵對撲麵而來的壓力,我們不能逃避,也無法逃避,而應直麵壓力,轉變思維,以更高效的工作方式勇敢地迎上去,接受它,化解它。

極限思維:10/10/10法則,決策“先行官”

10/10/10法則,是一種有效率的決策方式,第一個10代表當下的想法,第二個10代表十個月,代表可預見的未來。第三個10指代十年,代表未知的未來。在職場中這個法則可以直接命中工作、問題的核心,因為幾乎所有決策,都會與我們當下、中程與未來的資源需求產生某種程度的衝突,產生某種程度的聯係。每一個決策都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因此也必須思考其短中長程的潛在後果。在永無休止的嚴酷考驗中,此法則可成為絕佳的虛擬顧問,促使我們搜集必要的信息,測試我們的假設,找出可能的解決方式,並探究所有解決方案可能帶來的種種結果。

長期目標是指期限超過一個月的目標,將其寫下來,置於書桌或牆上等顯眼處,隨時可以透過視覺掌握整體進度狀況。隨時意識到長期目標的存在才有持續力。中途即使想偷懶也會因看到長期計劃表而產生如果今天偷懶,目標實現日期就會後延,甚至無法達成的想法,從而給自己一些壓力。中期目標一般期限為一周至一個月的時間。擬定的過程中應謹守不要過度的原則。一周內做好規劃任務後,要安排一至兩天的休息時間,一定要給自己緩衝空間。每天進步一點就好,不要一味追求速度,避免為了一些芝麻小事就自責“我真是個沒有毅力的人”。設定目標時絕對不要為自己設定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要把時間配置寫在紙上透過視覺化提醒自己掌握時間,開始行動以免在不知不覺間虛擲光陰。短期目標就是一日的工作安排,以小時為單位,設定一天的工作流程。

例如,你在一家雜誌社上班,正在準備為期刊組稿時,一位知名教授送來了一篇由曾發表過的作品拚湊成的文章,裏麵可能還滿是學術用語。在編輯會議上,這位教授也同時參加,他堅持要在期刊上刊登這篇文章。但你就是不肯就範“為什麼我們要刊登這樣一篇不太好的文章呢?”這時你就可以運用10/10/10法則來處理這個問題。可以這樣進行思考:假如這篇文章刊登,10分鍾以後的結果就會變得很糟糕,為了努力扭轉雜誌社的形象,勢必大受打擊。但如果馬上退稿,來自上級的壓力也不容易承受。10個月以後呢?登了這篇文章就相當於開了一個惡例,其他難纏的教授也會接踵而至地把不夠好的文章送來,你會更加難以阻擋。然而,如果退回教授的稿件,你可能會惹惱上司。10年後就變得不同了。首先一個問題是:十年後有誰還會留在雜誌社?還有就是雜誌社的品牌形象絕不會因一篇文章就損失殆盡,何必和自己過不去?另一方麵雖然你有編輯的頭銜和職業操守,但如果沒有他人的支持和資源,這份工作是無力獨撐大局的。最終,你也許會認識到:如果拒絕這篇文章,可能會讓雜誌社付出沉重代價。因為假如拒絕了教授,雜誌社就會成為學校的敵人,而這對雜誌社的長遠目標來說不會有任何幫助。於是你決定刊登教授的文章。

這個例子盡管不夠真實,但道理是實實在在的:隻有把眼光放長遠,才更能看出事物的本質,做出更好的決策。工作時難免會陷入一些困惑或衝突之中,但隻要深思熟慮,工作就能夠讓我們的生命充滿意義和價值,以及真正的精神方麵的喜悅。

也可以把10/10/10法則歸類為極限思維。極限思維,指的是把所思考的問題和條件進行理想化、極限性的假設,當把假設一步步推到極端的時候,問題的實質也便凸顯出來。例如,一位老師對學生們說:“人多力量大,比如一個人獨自造一條船的話,要耗費一年的時間,如果12個人一起造船的話,隻需要一個月就可以完成。由此可見,人越多幹活越快,他們之間是成正比的。”這時,一個學生站起來,大聲地猜測道:“如果365個人一起造船的話,按理就應該隻需要一天,8640個人隻需1小時,而51840個人隻需一分鍾就可以把船造出來。”對於此,老師無言以對。因為老師的前提“人多力量大,人多好辦事”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隻有在一定的條件下,一定的範圍內,人數和時間的關係才會成正比。這個學生使用的方法就屬於極限思維法,把所知的事實進行無限的放大,這樣就能夠發現問題的破綻,從而找到解決問題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