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借錢,同樣,也可以從先祖的成就、某一協會或運動俱樂部的會員資格、有勢利的朋友、榮譽聯誼會鑰匙、名牌汽車、服飾、地位或銀行賬款等,借到和安全。這些借來的東西,其最明顯的共同點是它們的“外來性質”。它們源於自我之外,通常也不是經由個人努力獲得的。凡依靠它們而得安全的,注定一生要過“二手”的日子,並且自覺地犧牲掉了自信和獨立精神。

我們需要的安全島並不是真正可以依賴的根。隻要把希望寄托在自身以外的東西上,我們就有危險。因為財富可能喪失,財產可能被偷,曾經可靠的關係會突然告終,社會、宗教、職業團體可能失寵、解散,支持我們的信仰也可能變得與個人的經驗相互矛盾。緊抱外在的安全島隻能提供假的安全感,然而,它可能掩飾發展內在資源的需要,因此你的內心深處會一直不安。隻有我們內在的力量才是唯一的源泉。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一書中描寫了對於某些人來講,自由是如何地導向焦慮和懷疑,因而使他們感到不安全。書上說,有人頂喜歡權威聲音帶來的安全感,以及籬牆圍起來的舒適,而不願理智地承認,他們必須為自己設想,並在內心尋得一個安全的位置。“尋求安全”的人往往預備從個人獨立的自由逃進群體的安全中——即使此舉意味著自我的屈服也在所不惜。

人的一生當中也許都有因為擁有安全感而覺得適意的時候,當然這對我們的幼年相當有益。但是,某一時期為某一種安全的生活形態所作的決定,或者某一時期適用的特殊哲學未必適合後來的時期。就像許多昆蟲需要蛻皮一樣,人也應當找一個恰當的時機來掙脫舊有的殼,因為它已經限製了我們的成長,這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因此,你所麵臨的挑戰是:你是否能適時地擺脫安全島?這需要勇氣,而且隻有將自由置於安全之上的人才更會這樣做。

一種出生不久的嬰兒依附母親的消極被動,深深地陷於今日的美國文化之中,這是一種被人稱作“跟他人看齊”的複雜情結。這種情緒的根本理由是:如果你的鄰居或友人買了一部新車,你也必須買它一部;如果他買了一棟新屋,你也必須買它一棟。

馬爾登說:“記著這句話,你的最可靠的指針,是接受你自己的意見,盡你所能辦到的去好好生活。”

一個窮人可比一個國王活得更成功——隻要他的自我心像比國王更堅強。

如果你以譏諷的眼光去讀這句話,想想你自己,“他並不真的相信那一點。”想想那些因為沒有與自己好好相處,而以另一些不幸方式自殺的大政治家、百萬富豪、電影明星以及其他名流。

因為一個窮人可比國王活得更成功。

你,不論貧富老少,都可以嚐到成功的滋味——隻要能澄清你的思想、心像和意願的力量——一種成功的感覺。

“走自己的路,讓人們去說吧!”我們對但丁的這句名言並不陌生。可是,我們在生活中是否信奉它,實踐它呢?

人生的成功自然包含有功成名就的意思,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你隻有做出了舉世無二的事業,才算得上成功。世界上永遠沒有絕對的第一。其實,如果總是擔心自己比不上別人,隻想功成名就,那麼世界上也就沒有成功者了。俄國作家契河夫說得好:“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該因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亂。所有的狗都應當叫,就讓它們各自用自己的聲音叫好了。”

實際上,追求一種充實有益的生活,其本質並不是競爭性的,並不是把奪取第一看得高於一切,它隻是個人對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和美好幸福的生活的追求。那些每天一早來到公園練武打拳、練健美操、跳迪斯科的人,那些隻要有空就練習書法繪畫。設計剪裁服裝和唱戲奏樂的人,根本不在意別人對他們姿態和成果品頭論足,也不會因沒人叫好或有人挑剔就停止練習、情緒消沉。他們的主要目的不在於當眾展示、參賽獲獎,而是自得其樂、自有收益,滿足自己對生活美和藝術美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