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問最具利他性的事情,為社會做貢獻的最好方法,那麼最佳答案就是找到你自己的最佳位置,然後馬上行動。我們可以做得最好的事是自我實現、自我充實、享受生產、樂在工作,這是存在心理學或綜效中,超越自私與利他對立關係的最好例證。我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也就是我們做得最好的事,能讓我們產生最大的樂趣和滿足,對社會貢獻最大,讓我們感覺自己是高尚的事。
如果我們了解上述所言,就明白所有人是在同一條戰線上、同一個團體裏,擁有共同的目標,我們不僅欣賞自己所能做出的成功,更應該對他人的貢獻充滿感激之情,我們必須更能欣賞其他人與我們特長的不同。如果健壯型體質的人數不夠,像我一樣屬於瘦弱體質的人就必須執行健壯體質的人該做的事,但是我的體質屬於瘦弱型,因此無法做得很好,而且我自己也不喜歡這樣的工作。所以,如果社會上有健壯體質的人,我會非常感謝他們,因為他們能夠做好我所不喜歡的工作。
同樣的,如果男性與女性能夠了解彼此相互需要,就能真心愛對方,並心甘情願地與對方合作。男人應該由衷感激世上存在著女人這種動物,並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女人也應該感激世上存在著男人。同樣,律師也應該感激這世界上有醫師的存在,醫師也應該感謝世界上有機械師的存在。如果大家都有同樣的感覺,我們甚至也會感激這世上有低能兒的存在(而且對他們付出感情),感激有願意收垃圾的人、做清潔工作的人,願意做單純體力工作的人,以及願意做我們不喜歡的工作的人。在這種同事情誼的背景之下,敵對以及競爭的觀念必須重新定義。
也許有人會意識到,有一個團體擁有比較強烈的同事情誼,那就是科學家。他們的法律、規則以及做事的方法,可以成為其他人的範例。科學的分工非常精密,而且具備深刻的同事情誼。但是當我們仔細分析過後,就會發現情況可能並非我們所想的那麼完美。敵對、競爭和相互排斥的心態仍存在,尊敬與輕視的差別待遇仍存在。有些物理學家認為生物學不是科學,不值得尊敬;有些社會學家認為工程師隻是一些把弄玩具的小男孩,做不出什麼大事——在了解以上的信心論述之前,必須根除類似的消極心態。人們必須了解綜效的意義,以及超越對立的重要。
每一個人必須挑選適合自己的工作,也就是說,每一份工作都有誌願者。每一個人必須找出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因為每個人都必須把自己放入社會之中,並有自己的定位,包括特有的才華、能力、技巧、價值和責任等。當然他可以尋求指導員、人力資源工作者和臨床心理醫師的協助,了解自己,了解社會的經濟需求。但是最後的決定權在個人本身,除非情況特殊。
自我發展、自我實現、自我約束、認真工作、完全發揮個人才華與能力的必要。這在當今社會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好多年輕人在成長和自我實現等方麵存在著偏見。愈來愈多過於依賴、過於放縱、隻會誇誇其談、性格被動的人,將自我實現解釋為“等待靈感的降臨”,他們等著事情發生,等著某個高峰體驗出現,自然而然、毫不費力地告訴他們自己的命運和應該做的事。任何可以自行實現的事對這些自我放縱的人來說,都是令人歡喜的。
從原則的角度而言,這顯然是終極的真理,但它並不是在任何時候都是客觀事實。培養一個人的能力是很艱難的事,也可能令人厭煩(雖然有些人能夠理解,這是通過對員工使命的全心投入,邁向自我實現的一個重要過程)。年輕人的態度可能來自於父母親,他們的父母或長輩不喜歡幹涉他人的行為,讓他們自由發展,自行下定決心找到自己。在這種情形之下,某些心誌堅定、才華橫溢、擁有理想的人,比起那些個性被動、意誌模糊而衝動的人,會有較佳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