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堅決抵製這種隻會坐著等待事情發生,在等待中無所事事,不好好訓練、練習、培養自己才能的哲學。我們必須進行更多的研究,證明紀律的好處、放縱的壞處、挫折的好處、努力的好處、挑戰的好處,等等。我們有嚴謹的理論和實驗證明,自我實現的人都是努力工作的人,他們全心投入自己的工作和事業,並認同這份工作和事業。當然,這代表著父母親教育和行為獲得改進。這種教育方式與親子教育方式有所抵觸,父母以小孩為中心,滿足他的所有願望,害怕拒絕小孩會傷害他。
社會變革與傳統的永久性、固定性和最終性改革不同,它是實驗性的,而且存在任何修正的可能。因為知識會不斷地積累,而且我們所知道的遠比我們所應知道的要少得多;過早的確定和過份的自信不僅不恰當,也不符合科學精神。所有的科學原則,尤其是剛起步的科學,都適用於社會變革原則。
約翰·杜威就是這樣一位英雄,不同於過去那些激昂暴烈、酷愛戰爭的革命者。我們必須具備滲透性的、深層的科學態度,將每項建議視為一項假設或實驗,必須經過再三的測試與確認,假定這些建議有可能是錯的;即使執行成效良好,我們也必須有心理準備,可能會產生各種各樣新的或是難以預料的問題。
也許可用我們社會的富足作為例子,這是人類幾世紀以來所追求的目標,它不僅帶來人性高度發展的可能,更為人類帶來立即的幸福。富足的社會具備各項美德、優勢,但也產生許多不可思議的問題、不好的結果和可怕的陷阱。我們應該以更明確的方式說明科學的實驗態度。例如,如果依據足夠的證據,我們相信改進算術教學方法是達到社會變革的必要因素,對於這種想法人們會有不同的反應。其中之一就是,相信有一個人擁有天賦的靈感,對整件事非常地確定、很果斷,他自認為這是可行的,對於那些持懷疑態度或反對意見的人嗤之以鼻。
另一種反應是,我們假設有可能有效,但是也有可能無效,因此必須進一步來確認。我們可以事先設計一項實驗測驗它的可能性,在現有的環境下設計出最完善和精準的實驗,以了解各種可能的結果。不過,令人迷惑的是,有許多實驗無法同時進行。如果有兩到三種改善的可能,而且程度相同,為何不同時測試?在過去相信最終真理的思考模式中,這種實驗方式是不可能發生的。
這份信心論述隱含的一個目的是重新定義何謂“確定性”。不同的字典有不同的解釋。追求數學或舊有宗教定義下100%確定的想法,必須永遠地放棄。但問題是,一旦我們放棄這種超自然的確定,是否就必須放棄所有關於確定的概念,進入一個相對的世界觀?
實際上,這是沒有必要的。科學家雖然非常有自信,但是他仍然警覺可能發生的錯誤。當我們有足夠的實驗證明後,某項陳述就具備了“科學性確定”,但這不是“永久或完全數學性確定”。兩者是有區別的,不應混為一談。
當然,所有科學理論、哲學和方法的改變,都必須運用杜威實驗法則加以測試。例如關於參與觀察者的問題必須加以深層探究,將科學等同於實驗室實驗的想法也必須加以棄除。至於觀察者的觀察行為會影響觀察結果的問題,也必須做更深入的研究。
社會生活中其他的領域同樣也適應這種觀念。我們應該放棄一些不客觀的科學以及沒有價值、不真實的觀念。同時需要比現在更多的事實以及觀念。在漸進式社會改革時期,我們必須具備科學家的耐心,因為事實證明,科學家在下任何結論以前,總是會等待所有的資料都準確無誤了才公布最後的結果。
把握新時代經濟的命脈
人類的成長,不僅表現在個性成熟,還包括員工的理想,人們愈成長,獨裁管理就愈難生存。人們在獨裁管理模式下會愈來愈無法發揮水平,甚至有時會憎恨它。其中大部分的原因是,當人們有高層次和低層次的樂趣可以選擇時,當然就會選擇較高層次的樂趣。當然,這兩種樂趣必須是他曾經享受過的。意思就是說,經曆過自由的人,絕對無法再度忍受被奴役剝削的感覺,即使他們在擁有自由以前,並沒有對被奴役的情況做出任何的反抗行為。人們在感受到尊重以及自尊以後,就再也無法接受被奴役的感覺。
假如人們長久地生存在安逸的環境下,有時可能會導致他們無法適應惡劣的環境。也就是說,他們對於較惡劣的生活環境會變得無法滿足或無法忍受。當社會愈健全,政治愈良好,教育愈先進,人們就愈不能適應X理論、獨裁管理以及像監獄一般死氣的大學製度,他們會愈來愈需要一種健全完美的管理製度,以及促使人們成長的教育,等等。在獨裁式管理的環境下,他們表現不佳,變得暴躁、有敵意。我們可以從產品質量、對經理人的認同等現實情況中看到這樣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