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在西班牙,則為壟斷企業,一家企業負責全國的火柴或汽車等產品生產。因為缺乏競爭,沒有壓力讓他們保證質量,也沒有壓力讓他們改進質量,因此質量很難維持。當牽涉其中的人發現自己是騙子、惡棍,被迫陷入這種邪惡的情況,就開始變得憤世嫉俗。他們剝削可憐的窮人,例如產品的定價高於其原有的價值;此外因為產品質量的惡化,企業的營運也非常不健全。
同樣,還可以舉個類似的情況。如果一個人生長在一個無菌的環境,沒有任何的細菌和病毒,那麼他將沒有足夠的抗體。用另一方式來說,他必須一輩子都受到特別的照顧,因為他無法通過自身保護自己。相反,如果一個人能夠自行選擇,居住在一個充滿危險的世界,隻受到適度而合理的保護,如此一來,他才能有足夠的抗體抵抗疾病,不必害怕感染病菌而得病。這也說明,關於競爭或自由市場、自由企業的全新理論是可行的。我們不應該將其與冷戰,或任何的政治話題、政治情況相提並論,因為它適用於各種社會或經濟體係。社會主義經濟體係中的健全企業,即使轉移至資本主義的社會,應有的壓力和競爭環境仍是相同。簡單地說,這不隻是政治、經濟或道德上的考量,而是企業本身為繼續經營的必然需求。正如一個好的拳擊手需要一位好的競爭對手,否則他永遠登不上拳王的寶座。
另一方麵,如果我們假設在自由開放、自由競爭的市場中,理性、真相、誠實以及公平正義是維持企業、員工以及社會健全的必要因素,事實顯示這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這些能夠演示出來,最優秀的人才與產品才能凸顯出來。最好的產品會被顧客所購買,優秀的人才會受到更多的欣賞和重用。所有影響道德、公平正義、真相以及效率的因素都必須減少或甚至消除。打個比方來說,銷售人員的迷人微笑、員工的忠誠、偏袒親戚,或不實的廣告終究會導致失敗,因為它們都在強調錯誤的東西,就像一部隻強調外表美觀的轎車,完全不考慮它內部的實際功能,因為它們都在強調錯誤的東西。
如果以上關於健全企業和社會的假設是正確無誤的,是符合健康企業和企業的健康體製的,那麼我們就可以繼續發展下一個假設:所有的顧客、買主必須是理性的,他們希望能買到最好的產品。他們會依據真實的情況,檢查特定的訊息,仔細閱讀標簽,對於所接收的資訊保持質疑的態度,而非全盤接受,並極力遠離騙子。這些都是心理健康、自我實現者所具備的性格。任何能增進心理健康使人成為更優秀的經理人、員工、公民或顧客的積極因素,亦對企業有所助益。任何能促使顧客依據事實和製造水準選購物品的因素,也對社會上其他人和企業有所益處。因此,能協助員工成長的開明工廠,也能對社會上其他工廠產生助益。至少從原則上考慮,這些因素對其他工廠來說是有價值的,所有能促使員工成長的因素都是有價值的。現在問題的關鍵是,這些可以納入資產負債表中嗎?會計係統可以計算出人本管理所產生的外緣利益嗎?
也許我們可以從“優秀的顧客或開明的顧客”這個概念進行探討。我們現在假設顧客是理性的,喜歡高質量產品,有能力選購較良好的產品,如果質量相同則選擇價錢較低者;喜歡美德、真相與正義,不為不相關的事實所約束;如果有人受到欺騙,就會感到相當憤怒。
這個假設是很有必要的,因為人本管理政策強調的是生產力的質與量同等提升。如果改良與廉價對顧客來說不具任何意義,那麼以較低的價格生產較好的產品有什麼作用?如果顧客關心的是其他不相幹的事實,那麼關於高效率工廠、經理人和主管的討論,不會有任何實際意義。如果人們願意被愚弄、被欺騙、被誘惑,那麼人本管理對這些人來說毫無好處。因此,關於高效率、健全工廠的理論必須有某些先決條件,也就是顧客是理性的,有良好的品味和合理的憤怒。隻有當人們重視誠實的美德,誠實才有意義。隻有當人們對於欺騙的行為感到憤怒時,才能阻止欺騙的行為。如果想好的品質本身有意義,那麼隻有社會中的每個人都重視好的品質。所謂良好的社會,其中一種解釋就是美德對人們有益。也隻有在美德對人們有益的情況下,一個社會才能稱為良好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