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卡勒努斯(Calenus)率領回航船隊遭到比布盧斯艦隊的襲擊,損失極為慘重,後續的部隊無法運輸。
【268】愷撒的《內戰記》沒有這樣的記載,倒是蘇挨托尼烏斯、阿庇安和卡西烏斯·狄翁都提到這件事,從當時的狀況看來,根本沒有這個必要。
【269】這是一種叫做野甜菜的根莖植物,有些士兵在薩丁尼亞學到用它的澱粉做麵包。羅馬軍隊的主食是磨碎的麥粉和青菜,隻有穀物缺乏才食用肉類。
【270】愷撒抵達狄爾哈強構築一條長達24公裏的對壘線圍困敵軍;龐培處在內圈,構築的防線較短,西邊長達13公裏,東邊間隔的距離從2到3公裏不等;在那個時代而言,可以算是最偉大的野戰工事。
【271】7月9日龐培對愷撒的左翼發起一個陸海聯合攻擊,動用60個支隊的兵力,龐培在獲勝以後沒有實施追擊,使得愷撒僥幸逃過一劫,除了失去32麵軍旗,還有1000多名官兵喪生。
【272】《內戰記》第3卷第78節記載愷撒的策略:龐培要是躡後而來,隻要離開海上補給線和供應基地狄爾哈強,就可以切斷龐培的糧食供應,逼他在對等條件下決戰;龐培要是渡回師意大利,他就可以與杜米久斯會合,取道伊裏利孔返回羅馬;龐培要是攻擊阿波羅尼亞,完全切斷他的海上交通線,那他就圍攻西庇阿,迫得龐培要回援確保側翼的安全。
【273】愷撒的軍團經過連年的征戰,不斷的傷亡造成大量缺額,加上希臘北部秋季的氣候反常,高盧和西班牙的士兵水土不服,患病人數很多,整體戰力要打折扣。
【274】這一段的描述有點像亞曆山大在卡瑪尼亞的進軍,兩者的心情當然有所不同。
【275】依據阿庇安的觀點,龐培從開始就用消耗戰來對抗愷撒,等到愷撒處於負隅頑抗的狀況下,他更不願意冒險從事決戰;提到解夢不祥隻是借口罷了。
【276】愷撒的《內戰記》沒有提到等待援軍這件事,何況就他們現在的位置來說,到達也要一個月以後,根本是緩不濟急。
【277】根據羅馬的習俗,軍隊在4月要舉行大規模的齋戒儀式,就像閱兵一樣,把鷹幟、隊標和各種作戰器具陳列出來,接受神明的賜福,傳統上4月是戰爭開始的季節,部隊已經離開冬營,也希望獲得神祇的保佑。
【278】龐培的營地設置在小山上麵,占有居高臨下之利,愷撒判斷龐培不會放棄地形優勢出來決戰,所以決定拔營繼續行軍,將營地搬到易於獲得糧食的地點,同時可以在行軍途中,尋求與敵人會戰的機會。
【279】愷撒的兵力為80個支隊即8個軍團,一共22000人,隻留下2個支隊防守營地,其餘78個支隊排成三條戰線,左翼倚托艾尼皮亞斯河,麵對的敵軍是110個支隊即11個軍團,兵力為45000人。戰爭並非數量決定一切,無論是指揮、紀律、訓練和士氣,愷撒的部隊比對手要強得多。
【280】愷撒害怕他的右翼受到大量騎兵的包圍,於是從第三線抽調3000人,構成第四線,並且與正麵成斜交,躲在騎兵的後麵不讓敵軍發覺,這些輕步兵受到特別的訓練,慣常與騎兵配合作戰,所以麵對龐培6000騎兵,毫無畏戰之心。
【281】本書記載的作戰序列和部署,與愷撒的《內戰記》的敘述有很大的不同:愷撒觀察到敵方的部署,左翼是他交出去的第一和第三軍團,龐培的指揮位置在此,中央是西庇阿的敘利亞軍團,右翼是阿非拉紐斯;所以他還是保持原來的戰鬥序列,第十軍團在右翼而第九軍團在左翼,因為後者在狄爾哈強作戰損失慘重,所以加上第八軍團,等於由兩個軍團編成;這時他要安東尼負責左翼,蘇拉在右翼,而杜米久斯在中央,他自己的位置對著龐培。由這裏知道愷撒因為沒有指揮右翼,而是負責全線的指揮,才能掌握第四線的兵力作靈活的運用,贏得最後的勝利。
【282】作戰受傷怕破相變得醜陋不堪因而敗走,這種說法毫無根據;《內戰記》第3卷第84節提到:愷撒考量到騎兵在數量上極為劣勢,特別下令從精選的前列兵隊伍中,挑出敏捷而年輕的人員,編成輕步兵配合騎兵作戰,經過多日演練,養成步騎協同作戰的技巧,結果是1000名騎兵配合相當數量的輕步兵,一舉抵擋6000名龐培騎兵的攻擊。
【283】第十六篇《龐培》第73~79節有很長的篇幅敘述逃亡的過程和被害的狀況,看來“敗軍之將不可言勇”真是至理名言。
【284】法薩盧會戰,愷撒損失200名將士,包括30名百夫長,都是英勇善戰之輩;龐培的軍隊有15000名被殺,24000名投降,一共擄獲180麵軍旗,包括9個軍團的鷹幟。
【285】特拉勒斯是位於小亞細亞卡裏亞的城市。
【286】帕都亞是李維的故鄉,他的142卷《羅馬史》從建城寫到9B.C.,給普魯塔克提供很多資料;但是多已佚失,現存隻有第1至第10卷(敘述建城至293B.C.)及第21至第45卷(敘述218B.C.至167B.C.)。
【287】龐培在亞曆山大裏亞附近海岸被殺,愷撒率領3200名步兵和800名騎兵到達,已經是3天以後的事。
【288】這是給整夜飲酒作樂提供一個借口,事實上這種說法很牽強。
【289】59B.C.愷撒擔任執政官,埃及國王托勒密十二世奧勒底(Ptolemy XII Auletes)為臣民罷黜,逃到羅馬求援,愷撒出錢出力助他複位。根據蘇脫拉斯的說法,他的欠款是6000泰倫,比現在這個數字還要多一倍。
【290】奧勒底於51B.C.逝世後,埃及王國由15歲的托勒密十三世和他的姐姐克麗奧佩特拉七世共同統治,後來在宦官波瑟努斯和禁衛軍統領阿奇拉斯的慫恿下,迫使克麗奧佩特拉遜位,引起國內的動亂。
【291】卡西烏斯·狄翁特別強調克麗奧佩特拉有一種誘人的魔力,當時她隻有22歲,雖然年輕貌美,要想做到羅馬人對她咒罵那種程度,實在說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292】輸水渠道切斷後,士兵和居民非常恐懼,愷撒要百夫長暫時停止其他作業,調集人手全力挖井,經過整夜努力,找到豐富而清澈的水源。
【293】大圖書館是托勒密二世在公元前3世紀所建,使得亞曆山大裏亞成為西方世界的學術中心,特別是科學和哲學執當代的牛耳;圖書館被焚喪失的書籍達40萬卷。
【294】愷撒泅水逃生一事可以參閱《亞曆山大裏亞戰記》第21節,要說這時還把書舉出水麵不讓弄濕,那就有點匪夷所思了。
【295】歐庇斯站在官方立場,拒絕承認愷撒裏昂是愷撒的兒子;馬克·安東尼為了號召愷撒的舊部,不僅承認愷撒裏昂的身份,還讓他與他的母親克麗奧佩特拉共同統治,等到安東尼戰敗以後,稱為托勒密十五世的愷撒裏昂在30B.C.被屋大維殺害。
【296】愷撒離開埃及是在公元前47年6月。法納西斯是米特拉達梯六世的兒子,他的父親逝世後,獲得龐培的同意可以統治位於克裏米亞(Crimea)的博斯普魯斯王國,希望趁著羅馬內戰恢複原來的疆域。這裏所說的領主就是蓋拉夏的統治者狄奧塔魯斯(Deiotarus),法薩盧會戰效力龐培的陣營,現在協助杜米久斯對抗法納西斯。
【297】意為:餘來;餘見;餘勝。有人說是他給元老院的告捷文書,這樣簡潔的語句,難免給人何其傲慢的感覺,所以還是通知朋友的短信為宜。《亞曆山大裏亞戰記》沒有這方麵的記載。
【298】愷撒回到羅馬是在公元前47年10月月初,他在布林底西登岸的時候,曾遇到西塞羅,相談甚歡;早在法薩盧會戰以後,經過提名第二次出任笛克推多,這一年的政事交給安東尼以騎士團團長代為處理。
【299】愷撒在法薩盧會戰後,將老兵軍團遣返回國,對於公眾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現在除了吵鬧要求所應許的凱旋式和退伍以外,鎮日遊手好閑,經常惹是生非;後來將他們安置在康帕尼亞地區,阿非利加戰役期間,曾經出現大規模的反叛行動,還是靠著大量的賞賜和土地才安撫下來。
【300】龐培的府邸遭籍沒以後,被安東尼占有,安東尼的傳記和西塞羅的演說都提到這段,可以證明安東尼的行事,已經魯莽無知到了極點。
【301】朱巴一世是茅利塔裏亞國王,49B.C.擊敗古裏歐遠征阿非利加的大軍,是龐培陣營最有力的支持人物;有關這次戰役記載在《阿非利加戰記》,作者是何人已不得而知。
【302】《阿非利加戰記》第2節提到登船的兵力,一共是6個軍團和2000名騎兵。
【303】《阿非利加戰記》並未提到這件意外事件,因為有波利歐的名字,很可能出現在他的作品之中。
【304】塔普蘇斯位於突尼西亞灣的東海岸,這個會戰發生在公元前46年4月6日。
【305】塔普蘇斯會戰以後,龐培派的主要人物,像是小加圖、西庇阿、朱巴王和彼垂烏斯(Petrieus)自裁身亡,阿非拉紐斯、法斯塔斯·蘇拉(Faustus Sulla)和康西狄斯(Considius)被殺,隻有瓦魯斯(Varus)、拉頻努斯和龐培的兩個兒子逃到西班牙。
【306】愷撒回到羅馬是在7月25日,接著就在元老院提出報告,他在阿非利加戰役的成果,元老院為了推崇他的豐功偉業,通過他出任下一年的第三任笛克推多和第四任執政官。
【307】愷撒從9月20日到10月1日舉行四次凱旋式,第一次是戰勝高盧人,第二次是對埃及國王托勒密十三世,第三次是對潘達斯國王法納西斯,第四次是對毛裏塔裏亞國王朱巴。至於法薩盧會戰對龐培的勝利,因為是羅馬人之間的鬩牆之爭,不能列入凱旋式大肆慶祝。
【308】凱旋式的行列中,士兵擔任唱和的角色,用幽默的詞句來衝淡嚴肅的隊伍,所以在愷撒的第一個凱旋式中,大家齊聲叫道:“市民們請注意!好色的禿子回來了,快把你們的老婆藏起來!”禿頭的愷撒聽到隻有苦笑而已,趕快花錢讓他們在下麵三個凱旋式中封口。
【309】愷撒這時在羅馬的重要工作,除了展開人口普查,還有就是修訂授糧名冊;國有土地分配退伍老兵;興建公眾廣場和法庭;推行曆法改革;頒布禁止奢侈法;以及製定有關民生和社會各種法案等。
【310】龐培有兩個兒子,長子是格耐猶斯·龐培烏斯,塔普蘇斯會戰之前離開阿非利加,前往巴利阿裏群島,阿非利加喪失後,所有殘餘人員全部投奔他的麾下,46B.C.的秋天越過地中海在西班牙登陸,立即攻取新迦太基。
【311】公元前45年3月17日的孟達會戰,愷撒以8個軍團與龐培烏斯的13個軍團對陣,獲勝以後徹底摧毀龐培派的勢力,拉頻努斯和瓦魯斯陣亡,格耐烏斯還是逃不過殺身之禍;他的弟弟色克塔斯·龐培烏斯逃走藏匿起來,10年以後東山再起,成為後三雄的眼中釘,急欲拔之而後快。
【312】公元前44年2月15日,元老院和市民大會通過提案,任命愷撒為“終身笛克推多”,等於為後來的奧古斯都打開帝政之道的大門。頒布這天選在逐狼節,這是羅馬最重要的宗教慶典,被愷撒視為莫大的榮譽。
【313】布魯圖斯和卡西烏斯的任命是在44B.C.,這時愷撒要求元老院所有議員宣誓:“仇視愷撒者即元老院共同之敵,餘立誓保護愷撒之人身安全。”西塞羅、布魯圖斯和卡西烏斯都在誓約上簽名。
【314】這兩個城市都是在146B.C.被羅馬夷為平地,到了44B.C.同意重建。
【315】愷撒在44B.C.年初,宣布他將遠征帕提亞,從去年秋天開始準備,出發的日子定為該年3月18日。除了要擊敗帕提亞收回被擄的鷹幟,救出被俘的人員,歸途要經過多瑙河,確定最後的防衛線以保障帝國的安全。
【316】那個時代羅馬的曆法與太陽曆無法配合,超前2個月,引起季節的混亂,經過他召集當代學者的修正,算出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為365天又6個小時,以365天為一年,分為十二個月,每4年一閏,閏年在2月多一天,這就是通用到現在的“朱利安曆”或“儒略曆”。
【317】羅馬的傳統是厭惡王政,自古以來就有“意欲為王者,人人可誅之”的誡語,愷撒此時所擁有的權勢遠超過王政時期的國王,所以他根本沒有必要頂這個虛名,何況他還沒有可以傳承的嫡子;那些反對派認為愷撒的回答是偽善的托詞。
【318】科爾涅裏烏斯·巴爾布斯是西班牙人,愷撒擔任總督開始追隨,後來成為他私人總管,經常代表愷撒處理最重要的事務;65B.C.被控非法騙取市民權,西塞羅代為辯護,辯護詞尚存世。愷撒亡故後,成為屋大維的重要幕僚,40年出任執政官,歸化羅馬的外國人中第一位。
【319】從45B.C.到44B.C.,元老院和市民大會授予愷撒很多項榮譽和特權,其中一項是:“愷撒有權在平時穿著紫色長袍,這種服裝通常隻有舉行凱旋式的將領在當天可以穿著。”
【320】愷撒當場拒絕安東尼所獻王冠,知道此事不可等閑視之,為了平息他要稱王的謠言,命人在市民廣場一角的大理石柱,刻下正式記錄:“執政官馬可斯·安東尼請求終身笛克推多該猶斯·愷撒接受王者的權威,遭到愷撒的拒絕。”
【321】這兩個部族不夠開化非常愚昧,等於罵這兩個護民官是“笨蛋”和“蠢材”。
【322】這座閣樓是榮譽的標誌,通常建在家祠的上麵,裏麵有神明的塑像、戰勝的紀念品和個人的旗幟標誌。
【323】元老院舉行會議的日子不多而且早已確定,關鍵在於愷撒遠征帕提亞出發的日期定於3月18日,所以這次會議非常重要,很多問題在行前要交代清楚,如果更改勢必延後大軍開拔的時間,會引起更多的流言。
【324】迪西穆斯·布魯圖斯成為愷撒死後第二順位繼承人,隻是他本人事先並不知道,等到愷撒的遺囑公布,他聽到頓時麵無人色,默默不語,民眾對他憤怒之情更在主凶馬可斯·布魯圖斯之上,最後還是逃不過報複的羅網。
【325】愷撒任終身笛克推多期間,朱理烏斯會堂尚未完工,元老院會議常在龐培劇院東側的大回廊召開,這個回廊的麵積很大,有180公尺乘以135公尺,隻要禁止一般人進入,就有足夠空間召開最多有900人參加的會議。
【326】從當時很多跡象來看,安東尼對愷撒的忠誠有問題;事實上絆住安東尼的人不是阿比努斯而是該猶斯·特裏朋紐斯(Caius Trebonius)。
【327】蒂留斯·辛布爾已宣布為俾西尼亞和潘達斯的總督,借口留在羅馬還未成行。
【328】據說涉及暗殺陰謀的元老院議員一共有60名,一直沒有確鑿的證據,可以確定參加暗殺行動的名單有14個人。其中多數是愷撒的高級將領和重要幕僚。
【329】43B.C.馬克·安東尼和屋大維掌握羅馬的軍政大權以後,頒布“公敵宣告名單”,將元老院涉嫌殺害愷撒的議員一網打盡,有很多倒黴鬼難免受到誣告和牽連。
【330】3月17日安東尼召集元老院會議,決定不追究暗殺者的刑事責任,認可愷撒安排的人事和政治路線,給予愷撒國葬和宣布遺囑;並未討論愷撒的封神和安排行省新的人選。
【331】愷撒的國葬在3月20日舉行,安東尼發表葬禮演說,市民得知每人可得到300塞斯退司的饋贈,頓時群情激昂,要找謀殺愷撒的凶手算賬。2l日晨,西塞羅、布魯圖斯和卡西烏斯逃離羅馬。
【332】實際上龐培死於公元前48年9月28日,而愷撒死於公元前44年3月15日,也不過多活了三年半而已。
【333】這顆彗星名叫“朱理烏斯星”,維吉爾、賀拉斯和其他的詩人都用這個題目寫出有名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