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靠近他,溫暖他,走進男孩的內心世界(1)(2 / 3)

如果你的男孩沒有足夠多的朋友,如果他總是喜歡獨來獨往,那麼就應該引起家長的注意了。當你的男孩有這種表現的時候,不是他們不希望有朋友,而是他們不懂得如何與他人進行良好溝通,如何維持和朋友之間的關係。這時候父母就要給予孩子一定的指導,讓你的孩子學會和他人交往,同時要避免在交往中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情況出現。

總之,當你的男孩表現出膽小、冷漠、孤獨等現象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地采取適當的方法以改善孩子的狀況。

每個男孩都有“叛逆期”

眾所周知,每個男孩都有“叛逆期”,尤其當他們進入青春期的時候,這種現象會表現得更加強烈。青春期是個體由兒童向成年人過渡的時期。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範圍和活動內容逐漸複雜化,使少年具有與兒童不同的特點。他們逐漸有了一定的特定意向和責任感,並開始自己決定某些活動如何進行。但青少年畢竟和成年人不一樣,他們雖有一定的獨立性,但還沒有完全獨立;在許多方麵,尤其是在物質生活方麵還要依賴父母,他們還沒有成為完全有責任能力的人。

青春期是人的身體發育完成的時期,也是少年身心變化最為迅速和明顯的時期。在這個時期,男孩的身體、外貌、行為模式、自我意識、交往與情緒特點、人生觀等,都脫離了兒童的特征而逐漸成熟起來,更為接近成人。這些迅速的變化,會使少年產生困擾、自卑、不安、焦慮等問題,甚至產生不良行為。由於身心的逐漸發展和成熟,個人在這個時期往往對生活采取消極反抗的態度,否定以前發展起來的一些良好本質。這決定了他們必須在拋棄各種孩子氣、幼稚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的同時,逐步建立起較為成熟、更加符合社會規範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在這段時間裏,需要老師和家長有很大的耐心和開放的胸懷,靜觀他們的表現,在適當的時候給予肯定和讚揚,這對於鑄就他們的自信和自尊是非常重要的。

青少年出現的各種變化是青春期生理、心理發展的必然結果,是青少年由不成熟向成熟轉化過程中的正常表現。如果孩子有類似的“問題”,作為家長應該保持平和的心態,用積極的態度、科學的知識、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

1.要理解、接納孩子

孩子出現的一係列身心變化,孩子自己也是始料不及、難以控製的,此時特別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接納。千萬不要看到孩子的某些變化,或者發現孩子的反常行為就大呼小叫、驚慌失措,更不要打罵訓斥,橫加指責。否則,隻會加劇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加與父母的隔閡。

2.做孩子的朋友

青春期孩子的最大願望就是渴望尊重、渴望獨立,希望別人把他們當成大人,平等相待。這就要求家長要轉變角色和教育觀念,從居高臨下、命令式的單向教育向平等、探討式的雙向教育轉變;從單純關心孩子的生活起居轉變到指導孩子的發展和成長,努力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據調查,90%以上的青少年有了苦惱後不是向父母和老師訴說,而是找朋友傾訴。那些順利、平穩度過青春期的孩子,大多具有良好的家庭氣氛與和諧的親子關係。

青春期的男孩會表現出很強的叛逆心理,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仍舊以一種命令的方式和他們講話的話,男孩就會堅決反抗。家長越讓他們向東走,他們卻偏偏向西走。

如果父母對孩子說:“這件事情應該怎麼做還是你決定吧。”這時候你的男孩肯定就會特別感動,因為這代表著父母對他的能力的認可,也是父母對他莫大的信任。在這種信任的影響下,孩子做事的時候就會產生很大的動力。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沒有做到這一點,家長很少讓孩子自己做主,對於那些愛惹是生非的男孩來說家長更不可能給他這個權利了。因為在家長的觀念裏,他們往往認為孩子年齡太小,肯定會把事情搞砸。與其自己事後進行補救,還不如剛開始的時候就替孩子把一切都料理得妥妥當當的。於是幹脆把孩子的事情一包攬下,從孩子的吃、穿、住、行到考什麼大學、學什麼專業等,父母都一一決定。這種做法對於男孩順利地度過青春期是很不利的,如果家長一直這樣做下去的話,你的男孩就很難學會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