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罰分明,但是別讓他覺得被羞辱
和以前相比,現在的家長朋友的教子理念都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對孩子進行賞識教育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推崇。對孩子多肯定、多鼓勵,有利於激發其潛能、培養其創造力。不過賞識教育應該以嗬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凸顯教育的人文本質為出發點,而不是毫無標準的進行表揚。
教育是一門科學,有自身的規律。賞識教育並不是完美無缺的,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家長和老師會發現賞識教育滋生的一個新的問題:孩子隻想聽順耳的話,聽不進去任何批評,也經受不起一點兒挫折。有位經驗豐富的老師曾說:“如果對孩子進行盲目的賞識,最終就會演變為一種‘精神鴉片’,讓孩子產生嚴重的依賴,他總想聽到賞識的話語,可是現實生活中孩子做事總會有欠缺的時候,並不是什麼時候都可以得到別人的保護和包容。”
家長必須明白,對孩子進行批評對他們的成長也有很大的作用。其實,孩子知道自己犯錯的時候,已經做好了接受批評的準備,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批評教育,是符合其心理需求的。賞識和批評應是教育的雙翼,隻有賞識沒有批評的教育是不負責任的教育,至少是不完整的教育。父母的賞罰分明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是愛憎分明的,而不是是非不分的。理智地對孩子進行賞罰,本身就是一種魅力,能讓孩子心服口服。
那家長如何才能做到賞罰分明呢?作為一種教育方式,賞識與懲罰的最終目的是喚醒男孩的潛能。賞識能喚醒孩子的爭強好勝心理;對男孩懲罰就是要喚醒他們的自尊、自信,讓他們明白接受懲罰是為了更好地進步。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家長就要學會一些賞罰的技巧。
懂得賞罰技巧的父母知道該賞識時要賞識,同時也會掌握好一個度。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相信他們能夠通過努力獲得成功。應該說,賞識教育的提出對於中國家庭教育而言是一陣春風。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中國的父母習慣了對孩子進行指責、挑剔、貶低,當孩子有了進步的時候家長馬上就會說“記住不要驕傲”,如果孩子做的稍微有一點兒不好,那麼父母的批評就會排山倒海而來。一個缺乏賞識、肯定、讚美的男孩,很多時候會顯得動力不足、沒有足夠的自信。男孩是需要賞識的,每個孩子都需要賞識,但不能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使用“賞識”。對孩子進行賞識一定要有一定的原則、標準和尺度,再好的藥也有分量限製。
在生活中父母應該盡量少用獎勵誘惑孩子。孩子畢竟不是馬戲團的動物,我們承認獎勵會激起孩子的奮鬥,但這隻是外部的因素。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自身產生前進的動力,讓自己督促自己,而不是外在的誘惑。
在孩子失敗的時候父母也要找出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加以賞識。要肯定孩子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做出的種種努力。如果這時候孩子得不到賞識和肯定,他就會變得十分的沮喪,這可比失敗本身可怕多了。當父母能夠對失敗的孩子進行賞識的時候,孩子就能從失敗中得到一些可貴的東西。父母不要回避孩子的失敗經曆,可以多和你的男孩講講人們失敗的例子,例如曆史故事、名人軼事和自己的親身經曆等。總之,一定讓你的男孩知道,失敗並不是一件特別可怕的事情,它無時無刻不在發生。
和賞識相比,懲罰的難度更高,父母一定要掌握分寸。由於男孩的年紀小,他們沒有足夠的社會經驗,辨別是非的能力也不強,有時候做錯了事情他自己也意識不到。然而,千裏之堤,潰於蟻穴。如果父母一味地遷就孩子的錯誤,那麼,這些小錯終有一天會發展為大錯!所以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就要給予一定的懲罰。當你的男孩犯錯的時候,作為父母首先應該做的就是保持冷靜,通過各種渠道了解事情的真相。不能盲目地給孩子下結論,這時候要想一想孩子究竟為什麼要這樣做?他是受了朋友的誘導?還是因為嫉妒別人?
家長應該明白懲罰孩子的目的不是為了傷害孩子,更不是為了剝奪他的權利,為的是讓孩子找到自己的不足,從而更好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
懲罰和賞識一樣,都是教育的手段,並沒有對錯之分,如果不合理使用,很可能產生不良效果。
好孩子是不用“打”的
“棍棒出孝子”,這是幾千年來被人們普遍接受的一個教子心經。由於男孩天生比較調皮,他們總是給父母帶來這樣或那樣的麻煩,這時很多父母就對自己的男孩舉起了懲罰的棒子。管教孩子的方法很多,對孩子進行打罵是最簡單,也是最粗暴的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