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他汲取經驗教訓
總結經驗教訓事實上就是對自我行為的一種反省。例如,一個孩子用打架來解決與同學之間的矛盾,如果他在打架時吃了虧,他會想:“上次我感到生氣的時候是用打架來表達我的憤怒的,結果我被別人打了。那麼下次再發生這樣的情況時,我該怎麼辦呢?我不用打架可以嗎?是不是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呢?”
當孩子直接感受到行動與結果之間有某種關係後,他們往往會先想一想再采取行動。孩子們可能會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個預先的評價,看是否會出現他們預料的結果,如果結果正如他們所想,那麼他們就會繼續這麼做。如果結果與他們想的不一樣,孩子就會總結經驗教訓,調整自己的想法,這也是人做事時的一種反應。
這時候,父母最好不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孩子,而是要善於引導孩子進行總結。例如,父母不要這樣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說的就是你這種人呀!”這種論調隻會加強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應該對孩子說:“怎麼會出現這種結果呢,你好好想一想,如果用媽媽跟你說的方法去做,結果會怎樣呢?”“有時候,你需要聽聽他人的意見,這樣就會避免一些問題的發生。”這種語氣,孩子往往就比較願意接受。
每個人都會犯錯,這並無可厚非。對於有些可以預防的錯誤,家長可以提前做好孩子的引導工作,盡量減小錯誤發生的可能性。在孩子犯錯誤之後,不要一味地進行指責,家長應該采用寬容之心,讓你的男孩知道自己錯在哪兒,這樣做可以幫助孩子明辨是與非、黑與白、善與惡的區別,同時還能讓孩子明白如果再碰到類似情況應該怎麼做。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所以孩子犯錯誤之後應該讓他知道爸爸媽媽很難過,要讓孩子明白如果他繼續錯下去的話,周圍的人都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喜歡他了,他會因自己的過失而失去很多朋友。每個孩子都是聰明的,也都能明白這些道理。
我們來看看美國科學家史蒂芬·葛雷的一段往事。
史蒂芬7歲時,有一天他嚐試著從冰箱裏拿一大瓶牛奶出來,結果將瓶子掉在了地上,牛奶濺得到處都是。他的母親聞聲來到廚房,看到這情景並沒有教訓、懲罰他,而是溫和地對他說:“啊,你製造了多麼可愛的混亂嗬!反正損害已經造成了,孩子,你想在我們清理這些牛奶之前,在裏麵玩一會兒嗎?”史蒂芬於是在牛奶中開心地玩起來。接著,母親與他一起清理幹淨了牛奶,用裝牛奶的瓶子裝滿了水,教給他如何抓住瓶頸來拿取瓶子的方法。史蒂芬後來說:“母親讓我知道了不需要害怕犯錯誤,錯誤隻是學習新知識的一個機會,是成功的一個開始。”
家長必須明白孩子所犯的錯誤也有很大的區別,有時候孩子抱著一個非常好的動機,但是卻把事情弄得很糟,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了一定的損失和傷害。當家長麵對孩子犯下的這一種錯誤的時候應該怎麼做呢?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愛德華曾經這樣說:“現在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不犯任何錯誤,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這也是現在的家長在家庭教育當中存在的一個最大的問題。”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不要忙著批評他們。這時候應先耐心等待幾分鍾,想一想:為什麼孩子會這麼做呢?這與我的教育方式有沒有關係呢?我該不該為孩子的錯誤承擔一定的責任?然後再平心靜氣地問孩子:“你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心裏是怎麼想的?你這樣做可以解決問題嗎?事情到了現在這個地步,你有沒有想過應該怎麼補救呢?”這樣做有利於讓孩子反思自己的初衷和行為結果之所以出現那麼大的偏差的具體原因。當孩子講明了自己的思路之後,家長就可以明確地表示自己的觀點了。同時應該肯定孩子的良好的動機,還要引導孩子讓他明白應該采取什麼樣的方法做事。這樣既不會打擊到孩子做事的熱情和信心,同時也有利於提高孩子的辦事能力。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有很多家長往往采取一些不正確的方法來對待孩子。這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說是非常不利的。這些不正確的做法通常有以下三個類別:一是結果決定論,有很多家長隻是看行動產生的後果,從來不看孩子的動機,隻要結果不好,動機也會遭到否定。二是因噎廢食論,這種做法帶來的危害更大。因為怕孩子被熱水燙傷,以後就不準他與熱水接觸。三是缺乏理智,很多家長隻知道一味地懲罰孩子,很少分析事情產生的原因,這樣做隻能引起孩子的反感,對於他的成長來說起不到絲毫的益處。甚至還會讓你的男孩變得越來越膽小。
讓孩子學會掌握從多次實踐中得到的知識或技能,汲取從錯誤或挫折中得到的經驗。如果孩子學會了經常總結經驗和教訓,他就已經學會自覺地進行反省了,這對他的人生會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