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正視磨難,挫折讓男孩成熟(1)(1 / 3)

海明威曾說,“人可以被毀滅,但卻不可以被打敗”。對於男孩來說提高他的抗挫折能力顯得尤為重要。男孩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遭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很多男孩經受不起挫折的打擊,隻要稍微遇上一點困難和坎坷他就想打退堂鼓。如果不改變這種狀況,這樣的男孩注定會庸庸碌碌地度過慘淡的一生。讓男孩不要害怕挫折,從哪裏摔倒就要從哪裏爬起來,總結失敗的經驗和教訓,讓你的男孩變得更加勇敢和堅強。這時候男孩就會變得越挫越勇,什麼樣的磨難都不會把他打敗。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不堪一擊

現在社會中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無時無刻不處在父母的照顧之下。

在家裏,每個人都要圍著他轉,好吃的東西放到他麵前,要穿的衣服交到他手上……長期如此,孩子認為自己得到父母和家人的優待是理所當然的,因此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自私,很多孩子甚至根本就不關心別人。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必然不會受到周圍的朋友的喜歡,所以我們說讓孩子享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不但不是愛他的表現,相反還會給他的健康成長帶來一係列消極的影響。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情況。

周日的中午,爸爸媽媽都在家,小奇正在看電視。媽媽正在給小奇做他最喜歡的食物。媽媽說:“兒子,給媽媽拿個東西”!小奇裝作沒聽見,一動不動。媽媽喊了幾聲之後,小奇終於著急了,朝媽媽喊了起來。媽媽有些生氣了,走過來關掉了電視機。小奇一邊埋怨,一邊推開媽媽,打開電視,仍舊若無其事地繼續看著。爸爸看到這種情況,就批評了小奇,小奇卻說:“媽媽真煩人,在我看電視的時候讓我去幹活,還關電視,氣死我了。我才不去呢!”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類似小奇的做法還是非常普遍的。父母可能不知道,這種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給了他們太多的關愛,幾乎已經到了溺愛的地步了,事事都替孩子做。因此雖然後來孩子漸漸地長大了,可是那個坐享其成、不願意付出勞動的習慣已經漸漸地穩定下來了,再想改變的話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有的父母會說,讓孩子做家務會耽誤孩子的學習,而且也容易累壞兒子。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父母應該認識到,如果不給孩子從事體力勞動的機會,他們就很容易變得好逸惡勞、好吃懶做。

在現代社會中要想成功,不付出艱辛的努力是不行的。如果過於懶惰的話,不要說成功,恐怕連生存也會有問題。自古以來,成功之花都是要靠辛勤的汗水來澆灌的。

所以,父母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把他們懶惰的性格從根源遏製住。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別人的事情幫著做,不會的事情學著做”的道理。要讓孩子了解,沒有誰的人生之路是一帆風順的,每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上一定會遇到很多的困難、挫折和不幸,對於男孩來說他將麵臨更大的挑戰。父母要讓孩子明白,幸福的生活必然來自艱苦的付出。如果一個孩子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那對孩子以後的成長和發展更為不利。

不管父母有多麼愛自己的男孩,有多麼的不舍,他們依然要一天天地長大。總有一天,孩子會離開父母去獨自生活和工作,到那時父母就幫不上他們的忙了。所以應該從小培養孩子適應各種生活的能力,這對於他們的健康成長來說意義重大。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能任憑孩子胡作非為,事事都聽從他的要求。父母應該讓你的男孩明白,對於一個將來要承擔起家庭和社會的雙重重擔的男孩來說,養成一個好吃懶做、坐享其成的習慣是一種恥辱。

父母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自食其力的人比什麼都重要。父母應該讓孩子從小就認識到參加勞動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所以父母不要害怕把孩子累到,可以適當地分派給你的男孩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或者其他勞動,然後給他一定的報酬,這是在一些西方的發達國家經常用到的教育方法。當然,有些家庭條件可能會好一點,但這並不代表著就可以放鬆孩子這方麵的教育。

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靠著一種奮鬥進取的精神。不勞而獲、坐享其成則會被人所不齒。有些人異想天開,隻想著怎麼做才有可能一勞永逸,甚至不勞永逸;還有一些人甘願做別人的寄生蟲,總是把希望寄托在別人的身上,希望能夠從別人那裏不費吹灰之力地獲取別人的勞動成果……這些行為都與他們從小受到的教育有關。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這方麵的問題。注意培養孩子勤勞、勇敢的個性,隻有這樣他們才能夠獨自應對社會中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