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夜宴(3 / 3)

陳承宇問向導,向導是印地安人後裔,說出來的名稱跟英文風牛馬不相及,對不上號,問不出個所以言來。

陳承宇掰開一隻,吃了一口,汁多而甜,又有一股醉人的香氣。

陳承宇想:如果擴大種植,餐桌上豈不是又多了一個水果品種。

於是連忙把這個水果特征記錄下來,並寫上以後種植農作物的時候,大力栽培這個不知名的水果品種。

後來這個水果果然成為一個特產,來自亞利桑那州沙漠的一個特產。這水果也怪,隻適合在亞利桑那州種植皮納爾縣種植,成為當地的一個經濟支柱。

不論是當成水果生吃、放入鍋中煮湯、或是作為配料製成的冰淇淋等等,都風味獨特,暢銷全美,遠銷歐洲亞洲。

這種水果被後人親切的叫做“陳公果”,以紀念發現、大力發展的創始人陳承宇。這是以後的話題,以後再說。

且說這邊開飯了,李君天摘了很多樹枝,擺成一個圓桌狀,又鋪上一層布,才把幾鍋烤魚,幾鍋魚湯擺上去。

這魚真正是野生魚,肉質細嫩,不論是烤魚,還是魚湯,味香口感好。

最受歡迎的,還是烤魚。這種“先烤後燉” 的烤魚方式,融合了烤、燉兩種烹飪工藝的優點,魚的一邊是烤魚耐嚼,魚的另一邊湯汁味道更鮮美。而且經過燒烤,肉質微硬耐嚼,口感更好。

眾人聞所未聞,先試著品嚐一塊之後,馬上下手如風,大快朵頤,飽食了一餐。

至於16段豬蹄,剛剛從碳火上拿下來,還滋滋作響,冒著熱氣,咬一口,肉質細嫩,入口即化,香氣撲鼻。

艾麗絲挑了三隻瘦肉多的豬蹄,拿到自己麵前,象是宣告這是我的了。

眾人也發現了烤豬蹄的口感,人人以搶吃豬蹄為快。

看得陳承宇暗暗發笑:這跟土匪搶吃有什麼分別?

就連一直淑女的艾麗絲,在美味麵前,也是原形畢露,雙手互動,不停的往嘴裏塞,哪有半點淑女風範?

當然其他人也好不到哪裏去。

陳承宇注意到兩個本地人向導,才是吃魚的高手,人家不聲不響,張開大嘴,魚從左邊過去,右邊出來的是魚骨頭了。

不是吧,這不成了吃魚機器?

這也行?陳承宇瞪大了眼睛,驚呆了幾秒鍾。

平時吃飯時間,除了艾麗絲和李君天嘰嘰喳喳的聲音,大夥也是有說有笑。

但這一次,明顯是大家都閉嘴,隻吃不說話。

第一次達到了三字經所說的“食不言”的傳統標準。看來要把傳統教育真抓實幹,達到標準,非美食不可。

當天晚上,傳教士本爾先生在《聖使隨行記》中這樣寫著:

“……今天聖使又在皮納爾縣勘測了一大塊土地,一塊荒漠之地,據我們幾個的觀察,這塊地跟其它地方的地沒有不同,但聖使他為什麼獨獨看中了這一片呢?”

“下午聖使又在一個湖泊邊不停的觀察,寫寫劃劃,我不知道聖使想要幹什麼,但我認為他絕不是無的放矢,我們隻好拭目以待,幾天下來,以聖使的疑惑越來越多,不說他做事如羚羊掛角,看不清意向,就連今晚的晚餐,在他的主持下,我吃了平生最美味、最可好的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