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過了多久,突然間聽到有人在輕聲呼喚:
“Dear Chen, you should get up.”(親愛的陳,應該起床了。)
陳承宇下意識地睜開眼睛,然後一骨碌的翻身坐了起來,映入眼中的是一個20多平方的房間,精致而古樸,軟綿綿的西式床緊靠著是一個上麵放著台燈的床頭櫃,床正對著窗,上麵的窗簾厚重而簡樸,窗下是一個小書桌。外麵天已大亮。
陳承宇這才想起,自己昨天重生到一個同名同姓的人身上了,自己已經昏睡了一個晚上了。
難道,世上真有靈魂?要不然怎麼解釋自己無形無實體的在宇宙中瞎晃蕩了一段時間?然後又重生在另外一個人身上?
讓陳承宇嘖嘖稱奇的是,這個身體原來的主人跟自己同名同姓,承宇二字,出自屈原的《楚辭?九章?涉江》:“雲霏霏而承宇”。指山中雲氣旺盛而與屋簷相承接。
原身體的主人原籍廣東合浦(此時合浦還屬於廣東管轄),在本地堪稱名門望族,在宋仁宗年間由江州(今江西九江)德安縣太平鄉奉旨搬遷而來。
這些關於祖宗的曆史,猶如電影一樣出現在陳承宇腦海裏,看來陳氏後人的宗族觀念教育得不錯。
江州的陳氏始祖在唐代中期就開始定居,到了宋仁宗年間,整整三百多個春秋,沒有分過家,人口達到3700多人,真是“萃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居五百年天下無雙”,人稱“陳氏義門”,這三千七百多人,全部統一吃飯,所謂同灶百食,一開飯就是300多桌,長幼有序分開落座,人到齊了,才開吃(估計陳氏一門就是發明大鍋飯的祖宗了),尊老愛幼,孝仁傳家,幹活的時候不用催,誰也不偷懶,青壯年搶著去做,髒衣服自有人洗,做飯有專人煮飯,甚至百犬同槽——幾百條狗在一起吃食,同一個槽;還“百犬同牢”——一這幾百條狗還住在一個狗圈裏,住一起了,從裏到外,從人到物,這太符合封建社會的仁義道德標準了,時人皆稱“陳氏義門”。
當時新任江州知府聞知大喜,可能是因為心急政績吧,將“陳氏義門”事跡一一祥細列舉,上報朝廷,宋仁宗閱後撫須微笑,龍顏大悅。
某日,宋仁宗突然間計上心來,急召北宋名臣包拯和文彥博進宮,專門為江州“陳氏義門”召開了一次會議。宋仁宗曰:“陳氏一脈之仁義道德,當為天下百姓之榜樣,莫如傳召天下,以教化萬民。”圍繞這個主題,君臣三人密議良久,最後決定“言傳不如身教”,將“陳氏義門”分拆到民間,采取以點帶麵的方法,既言傳又身教,楷模在身邊,如此教化效果不言而喻,定然奇佳,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莫過於此。
於是君臣三人乘勝追擊,繼續研究江州陳氏分家大業,二位名臣苦思良久,一份熱氣騰騰的分家策劃,新鮮出爐:“陳氏義門”三千七百多人超級大分家,分成291份,分流到全國16個省,125個縣,291個村莊。
然後陳承宇的曾曾祖父的曾曾曾祖父,就從江西九江搬遷到了廣東合浦,重建家園後,和所有搬遷的兄弟一樣,第一件事就是在門口掛一個燈籠,上書“義門”二個大字。到了陳承宇的父親這一代,陳父原來是鄉間稱之為神童一類人物,據說過目不忘,甚至出口成章,十歲在嚴謹的家教下通四書曉五經,十六歲一路斬將取關,取得本縣童生試第一名,榮歸故裏之日,即是神童出爐之時;第二年馬不停蹄,再接再厲,在鄉試中出脫穎而出,雖然不是魁首,但也獲大宗師點讚,加入強烈關注人物榜,且預言:此鱗兒也,他日必躍龍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