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麵無懼色地走上大廳。王尚書當著滿堂官宦的麵,想煞煞解縉的威風,也想借機顯示一下自己的博學,就對解縉說:“你不是擅長對對子嗎?我念出上句,你對出下句。答非所對,算輸;間有停歇,算輸。”他不等解縉答應,便搶先念道:
小犢無知嫌路窄
解縉覺察出王尚書的用意,把胸脯一挺,毫不示弱地答道:
大鵬有誌恨天低
王尚書手指堂前獅子:
石獅子頭頂焚香爐幾時得了
解縉緊答:
泥判官手拿生死簿何日勾銷
王尚書見事先苦心想好的這兩道難題,一個也沒難住解縉,心裏暗暗著急。他改變主意,想利用解縉的“短處”替自己解圍。他冷眼打量著解縉身上的粗布綠襖,惡意戲弄道:
出水蛤蟆穿綠襖
說完他得意地哈哈大笑,滿堂官宦也討好地跟著哄笑。
解縉卻鎮定自若,他雙眼斜視尚書身穿的大紅袍,待笑聲過後,從容答道:
落湯螃蟹著紅袍
王尚書本想顯示一番自己的才學,不料偷雞不著蝕把米,反倒在大庭廣眾之下丟了麵子。他惱羞成怒,但又無可奈何,隻得拂袖退堂。從此,解縉的名氣就更大了。他有許多詩文、聯語深受老百姓喜愛,一直流傳至今。
解縉巧諷秀才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解縉,生而秀異,穎敏絕倫。因對對聯的功夫了得,被人們譽為“對聯大師”。有一些想要出名的人常常找他比試。
一天,有一個秀才要與他比試高低。兩人一對陣,這個秀才便搖頭晃腦地念道:
牛跑驢跑跑不過馬
雞飛鴨飛飛不過鷹
解縉聽了,感到這個秀才可鄙可笑,當即就寫了一副對聯送給他: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這副對聯把那個無真才實學的秀才勾畫得惟妙惟肖。秀才想嘲弄人卻反被嘲弄,狼狽不堪,無言以對。此聯流傳了數百年,用來形容那些不自量力、輕浮、沒素養、誇誇其談、胸無點墨的狂妄之人。
於謙反諷和尚蘭古春
牛頭喜得生龍角
狗嘴何曾出象牙
於謙(1398-1457),字廷益,號節庵,明永樂進士,官至少保。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民族英雄。瓦剌兵逼京師,身自督戰,擊退之。英宗複辟,將其殺害。
於謙少年時,勤奮好學,不僅有詩才,對對更是出口即成。相傳於謙初到鄉塾讀書時,他的母親把他的頭發梳成雙髻。有一天,他到鄉間的學堂去,和尚蘭古春看見了,就吟出:
牛頭喜得生龍角
以此句取笑他。於謙聽了,立即答道:
狗嘴何曾出象牙
於謙歸家後,便對娘親說:“從今後,不要再梳雙髻,免得遭人取笑。”又一日,蘭古春隨寺院住持經過學館時,又遇到小於謙,見他已改成三角狀的發髻,便又戲吟一句:
三角如鼓架
於謙瞅定兩個和尚,兩眼滴溜溜一轉,狡黠一笑,便脫口對出:
一禿似擂槌
蘭古春大為吃驚,想不到這乳臭未幹的娃兒,才思竟如此敏捷。雖挨了罵,仍讚歎不已,悄聲對他師傅道:“瞧著吧,這娃兒長大後,前程難以限量,隻怕要當個救世的元戎宰輔呢!”
蘭古春本是和尚的俗家姓名,因為從小就隻穿灰色的鞋子,因此法號叫做“灰鞋”。蘭古春見於謙如此聰慧,就和他成了莫逆之交。後來於謙進入翰林院,隨後又做監察禦史,做到晉豫兩省的巡撫,期間得罪了很多亡命之徒,多賴蘭古春的保護。於謙遇到疑難案件,蘭古春也會幫著他出出主意。在於謙身邊,蘭古春承擔著保鏢兼師爺的職務,地位超然,隻是時不時地還和於謙互相譏諷一番。
武狀元難文狀元
兩舟並行櫓速不及帆快
八音齊奏笛清怎比簫和
楊慎(1488-1559),明朝文學家,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進士。嘉靖三年召為翰林學士,少時即以詩文知名,有詩文集《升庵集》和散曲集《陶情樂府》。
相傳正德年間,楊升庵中狀元後,從水路省親,行至一河水較窄之處時,恰巧遇到武狀元所乘之船行至此處。雙方為了各自身份,便互爭先後,結果雙方都不能前行。為此,雙方發生爭執,武狀元對楊說:“你是文狀元,一定擅長對句。我乃一介武夫,就出一個上聯。你如果對上來了,我就尾隨在你的船後而行;你如果對不上來,就要讓我先行。”楊慎自負文才,一口便答應了對方的提議。於是武狀元乃出上聯雲:
兩舟並行櫓速不及帆快
以“櫓速”諧三國時東吳名臣“魯肅”,以“帆快”諧西漢初期名將“樊噲”,意含“文不及武”。楊升庵一時難尋對句,不得不讓自己的船尾隨武狀元之後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