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洪水

1938年6月9日夜,在河南鄭州附近的花園口黃河大堤上,一隊國民黨士兵正奮力挖掘著河堤大壩。河堤內,洶湧的黃河水奔湧咆哮,讓人心生畏懼。

此時正是抗日戰爭全麵爆發的第二年,誰都沒有想到:為了阻擊日本侵略者南下,國民政府竟然決定“以水代兵”,掘開鄭州附近的花園口黃河大堤,用滔滔河水阻擊日軍。接到命令後,國民革命軍新八師很快趕到花園口。當時的黃河大堤寬度普遍在30米左右,既是河堤河防,同時也是公路。新八師的士兵們先在大堤頂部挖掘一個50米寬的缺口,然後再沿斜麵挖掘。在掘土的時候又分階梯,同時容納多人分別作業,而且“分由堤之南北兩麵同時動工,並各向東西掘土運土”。由於黃河大堤十分堅固,新八師的官兵花了整整兩個晝夜才完工。“大水出堤了!”第一股從決口湧出來的黃河水並不凶猛,當天22時,第一戰區最高長官程潛發給蔣介石的密電裏有更具體的描述,竣工之後“決口寬約4米”。但僅僅一個小時之後,決口便“因水衝刷,擴至十餘米,水勢遂益猛烈,黃河主流亦漸漸南移”。到第二天13時左右,黃河大堤外的水勢便“似萬馬奔騰”,“遠望一片汪洋”,而決口還在“因水勢之急而潰大”。

決堤之後的黃河水,的確起到了遲滯日軍南下的作用,但同時也給豫、皖、蘇三省人民造成了巨大災難。距花園口黃河大堤不足20公裏的河南省中牟縣最先遭災,眨眼之間“黃河之水天上來”,毫無防備的中牟百姓無處躲藏,被衝走和淹死者不計其數。不幸的是,“屋漏偏遭連夜雨”,當時天下大雨,河水伴著大雨快速推進,兩天之內便襲淹了中牟全境。據檔案記載:“11日,黃水猛漲,趙口口門出水;次日,中牟三劉寨、油坊頭、七裏店、王莊、關家、六堡、鬧市口等村全部被洪水淹沒;13日,花園口與趙口兩處黃水在中牟西北部的茶庵彙合,分成三股南下,泛濫區域東西已達15公裏寬……”而1938年6月23日出版的《大公報》也記述了當時的中牟景象:“縣城西北十餘裏的沙窩地方,集有難民3000餘人,十數日以來,樹皮草根已食之將罄,幸派三人求救,否則,再有二三日,恐全餓死矣!”黃河改道,河水泛濫成災,給原為富庶之區的豫東平原帶來了無窮的災難。當時直接淹死和餓死的群眾多達八九十萬人,這造成了曆史上人為的一次大水災。黃河水下泄後,西邊一路沿潁河下泄淮河,東邊一路沿渦河到安徽懷遠流入淮河,黃、淮合流後湧入洪澤湖,淮河、洪澤湖沿岸立即變成了一片汪洋。這次洪災,河南、安徽、江蘇共計44縣市被淹,受災麵積29000平方公裏,受災人口1000萬以上,衝毀140萬間民房,淹沒近2000萬畝耕地。黃河水所到之處,房倒屋塌,饑民遍野,豫、皖、蘇三省共有390萬人背井離鄉。

這起大水災,完全是當時國民政府人為造成的,它比戰爭造成的災難更為可怕。專家告訴我們,人為天災對人類安全的威脅十分嚴重,在今天,人們興修水利工程,除了利用水能進行發電外,還可以起到調節水量、防禦洪澇的作用,但在山區修建的一些小型水庫,其防洪標準有一定的限度,當發生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一遇的暴雨洪澇時,這些水庫便無法承載防洪使命,它們一旦泄洪,下遊的溪河無法通過超量洪水,就會對下遊兩岸的人們帶來生命和財產威脅。因此,居住在水庫下遊的人們應具有洪水風險意識,要特別注意加強防災避險:

一、平時不侵占河道,不與水爭地。

二、在發生暴雨、大暴雨天氣時,應加強防災巡邏和值守。

三、一旦出現危險預兆,立即組織轉移。

四、若不幸被洪水圍困,應想方設法發出求救信號,盡快與外界取得聯係。

五、在不能獲得外界救援時,應積極進行自救,可利用竹木等漂浮物轉移到附近的高大建築物上或較安全的地方避險。

對溺水者要采取急救措施:

一、保持呼吸道通暢。溺水者被救出水麵後,要立即去除其口鼻、咽喉部的泥沙汙物,使其呼吸道迅速暢通。

二、倒水。將溺水者放於膝蓋,使其頭部下垂,並按其腹背,使其排水。

三、心肺複雜。若溺水者出現昏迷,心跳、呼吸驟停時,應立即采取人工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法進行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