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降臨的死神
1945年8月6日淩晨2時45分,3架美軍B—29轟炸機在夜幕的掩護下,從太平洋上的提尼安島起飛,向距離3200公裏的日本本土飛去。
其中一架飛機上裝載著一個被稱為“小男孩”的“貴客”:它全身烏黑,狀如鯨魚,身高3.05米,身徑粗0.7米,“體重”有4噸多重。
起初飛機飛行的高度隻有1500米左右,它們像一個個可怕的幽靈,沿著低空快速向前推進。清晨7時30分,飛機距離日本島嶼已經不遠,為了不暴露行蹤,飛機開始向高空爬升,45分鍾後,飛機達到了10000米的高空。
“廣島天氣情況良好,適宜投彈!”這時,載有“小男孩”的飛行員收到了先行派出的氣象偵察機的報告。“好,立即向廣島進發!”機長蒂貝茨下令。一路上,B—29轟炸機可謂暢通無阻:空中既未見日本戰鬥機的蹤影,也未遭到地麵高射炮火的阻截。很快,飛機來到了廣島上空。透過舷窗,飛行員看到:清晨的廣島市沐浴在初升的朝陽之中,炊煙正從家家戶戶的屋頂上升起。“下麵就是廣島市中心的相生橋了。”飛行員報告。“瞄準相生橋,準備投彈!”蒂貝茨發出指令。“15秒後投彈!”8時15分前的幾秒鍾,報務員對護航機發出了最後警告。片刻之後,彈艙門開啟,“小男孩”徑直向廣島市中心墜去。
“小男孩”是什麼呢?原來,它就是聞名世界的人類第一顆原子彈,其爆炸當量為12500噸TNT炸藥。當地時間8時16分,“小男孩”
從飛機上落下,在距離相生橋不到200米的位置爆炸。一瞬之間,強烈的亮光刺得機組人員無法睜開眼睛,巨大的衝擊波使得B—29轟炸機的機身如同受到高射炮射擊一般劇烈晃動。“小男孩”爆炸的中心,一個太陽似的火球直衝雲霄,愈變愈大,並膨脹到2000米的直徑。它不斷變幻著顏色,從紫羅蘭到橙黃,最後化成一片奇異的綠色蘑菇雲,在16000米高空漸漸消失。火球同時迸出50000℃的輻射熱,刮起時速800公裏的熱風。在爆炸中心,鋼架軟癱,混凝土化為齏粉,沙子熔結為玻璃體,樹木變成焦炭,人體化為灰燼。爆炸3分鍾後,廣島市西區降下了黏膩烏黑的輻射雨,並帶來了致命的核塵。
當原子彈爆炸時,廣島市一位名叫中村初代的寡婦正站在自家廚房的窗前看鄰居拆房子,她家距爆炸中心有約1230米遠的距離。她先是看到一道巨大的閃電劃過天空,眼前的一切隨即變得蒼白起來。一個母親的本能促使她朝孩子們跑去。然而剛邁出一步,她便被撞得飛進了屋子。而此時房屋也開始倒塌了,大堆瓦片將她埋在了屋下。掙紮著爬起來後,她拚命救出了三個孩子。母子四人來到大街上,隻見天空一片漆黑,白天也變得和黑夜差不多。街道上到處都是死屍和受傷的人,遠遠近近的煙霧和塵灰向天空升騰,空氣變得十分渾濁。所有的男人、女人,老人和孩子,都處在這片可怕的黑暗之中,心裏充滿了恐懼。後來,中村初代挺過核爆炸的各種後遺症,奇跡般地活了下來,說起原子彈爆炸時的可怕景象,她隻說了一句話:“太糟糕了!”
據災後統計,廣島原子彈爆炸當場造成78150人死亡,51400人受傷(後來也陸續死去)。三天後,美軍再次在日本的長崎投下了原子彈,又造成7萬人當場死亡。
這兩起核攻擊,雖然是為了促使日本早日投降,但也給當地群眾造成了巨大傷害,讓全世界的人們見識了原子彈的巨大殺傷力。專家指出,核武器是利用原子核反應瞬間放出的巨大能量,起殺傷破壞作用的武器,主要有原子彈、中子彈和氫彈。對於核攻擊,人類應該堅決遏製,決不能讓廣島悲劇重演,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掌握一些基本的防禦常識。
當核襲擊的警報響起時,應趕緊進行防禦:
一、應沉著冷靜,按照預定方案迅速行動。
二、室內人員迅速熄滅明火,斷開電源,關閉門窗。
三、攜帶個人防護用具和生活必需品,有秩序地進入防空工事。
當核武器爆炸時,應做好防護工作:
一、發現核爆炸閃光,應迅速利用各種工事防護。
二、若在室外來不及進入工事躲避時,應迅速利用有利地形臥倒:遇到較大的地形地物時,橫向爆心臥倒;地形地物較小時,麵向爆心臥倒;無地形地物可利用時,背向爆心臥倒。
三、若在室內來不及進入工事躲避時,應立即躲在牆角、牆邊或桌(床)下,以臥姿或坐姿進行防護。
核襲擊發生後,應及時、迅速地消除核襲擊後果:
一、若在沾染區內行動,應戴好防毒麵具或口罩,紮好褲口、袖口、領口,把暴露的皮膚遮住;不在露天吃東西,不在地上坐臥,不打鬧嬉戲和觸摸受染物體;室內人員要關閉門窗減少室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