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約翰·理查德·希克斯(1 / 2)

20世紀70年代初期,西方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擺脫經濟危機,醞釀著用貨幣主義更替襲用了半個多世紀的凱恩斯主義。這時,在英國書市上出現了《凱恩斯經濟學的危機》一書,並且立即被搶購一空。各界人士都渴望了解該書的作者為挽救危機能帶給他們什麼高明的見解。該書的作者就是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翰·理查德·希克斯勳爵。

在英國中部的埃房河畔,有一個連接倫敦、牛津、伯明翰三大名城的交通樞紐——沃裏克市。1904年4月8日,約翰·理查德·希克斯就出生在這裏。希克斯沉默寡言,善於思考,在啟蒙老師循循善誘之下,養成了注意觀察,勤學好問的良好習慣。1921年,他跳級考上了大學,來到了埃房河的出海口——布裏斯特爾灣,在布裏斯特爾市的克裏夫頓學院攻讀經濟學。他身居鬧市,誌在求學,爭分奪秒,發憤讀書,僅用兩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別人需要三年讀完的大學基礎課程,隨後轉入牛津大學所屬的巴利奧勒學院繼續專修經濟學。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各國對如何繁榮經濟,保證生產與消費的平衡,尋找著控製經濟波動的良方。在牛津大學裏,洛桑學派、馬歇爾學派、倫敦學派和奧地利學派各抒己見,爭論不休。希克斯對各流派之間的辯論很感興趣,可是由於他對經濟學還了解不深,難以辨別論戰的是非。為此,他決心進一步鑽研經濟學理論。這一舉動固然帶有年輕人爭強好勝的心理,但在客觀上起到了促使他飛速積累知識的作用。一年多裏,他把全部時光用來讀書,連晚飯的時間也壓縮到了盡可能短的程度。他大量閱讀,不斷整理、分析所學到的知識,力求掌握各學派理論的精華。當他再走上旁聽席時,就不像從前那樣摸不到邊際了,而是能從中吮吸知識的乳汁。到畢業前夕,他已成為全校有名的經濟學評論員,並於1925年通過了“當代經濟學學士”的學位考試。

大學畢業後,希克斯當上了倫敦經濟學院的助教,1926年,他被提升為講師。他一麵教學,一麵博覽群書,準備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並嚴密地注視著經濟學的發展動態,以便選擇最有前途的科研課題。經過五年的努力,他通過了牛津大學的經濟學碩士學位的考試。翌年,由於他的長篇論文《工資理論》對當時盛行的邊際生產力學說做了精辟的論述,並提出了迄今為止仍被普遍使用的經濟分析工具——“代替彈性”學說,因而轟動一時,榮獲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在倫敦經濟學院派的領袖、他的導師羅賓斯教授的提名下,他又晉升為經濟學副教授。

希克斯的治學態度是博采眾長,避免人雲亦雲。希克斯的名著《價值與資本》一書中的基本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

從1934年10月9日開始,接連幾個星期,在星期二的下午5點至6點,他以《資本與利息》為題進行了十次專題講演。聽課的人擠滿了課堂和走廊。這次的講稿就是他的另一部名著《資本的純粹理論》的雛形。之後,1935年,他接到英國劍橋大學要他擔任政治經濟學教授的邀請。

1936年,希克斯潛心探究新理論。此後在《經濟學季刊》的評論專欄裏和《經濟統計學評論》雜誌上分別發表了題為《凱恩斯先生的就業理論》、《凱恩斯先生和經典學派》的論文,在肯定凱恩斯理論中合理成分的同時,注意吸收反凱恩斯的倫敦經濟學院派的精髓,加以消化,形成自己的觀點。

20世紀3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初期,希克斯在學術上成功地做了兩件大事,即對經濟學理論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建立起他自己的理論體係,在均衡論和福利經濟學方麵作出了貢獻。這一研究為以後的一般均衡論製定了精確的數學公式,後來又被美國經濟學者阿羅所發展。希克斯在這些方麵的研究成果集中體現在1939年出版的名著《價值與資本》一書中。

1959年,希克斯將自己20多年來研究世界經濟問題的13篇文章彙集在一起,出版了《世界經濟論》一書。這本書的《跋》可以說是他對福利經濟學的宣言。該書與1939年問世的《新福利經濟學基礎》構成了他的福利經濟學的思想體係。他承認福利經濟對國民收入的數量影響,主張排除價值判斷,推進“卡爾多假象補償原理”,完全推翻了庇古關於收入分配影響福利經濟的問題。在1973年出版的《資本與時間》一書中,他對該問題又重新做了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