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在這段時期的主要著作有詩作九卷,其中包括《雲使》、《兩畝地》、《故事詩》等名篇;還有一百多篇短篇小說及愛國歌曲《洪水》、《讓祖國的地與水甜蜜起來》等。
1912年,泰戈爾到倫敦旅行,向英國著名詩人埃茲拉·龐德和W·B·耶茨朗誦了他具有濃厚東方氣息的抒情詩集《吉檀迦利》。事後,龐德將該詩作交付出版,並由耶茨撰寫前言。翌年,由於久負盛譽而又懂得孟加拉文的詩人海頓斯坦的推薦,泰戈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他那至為敏銳、至為清新又至為優美的詩篇”。隨後,他將所得的8000英鎊獎金全部交給學校作修繕費。名揚四海的榮譽打破了他的寧靜生活,他接連外出旅行,訪問了中國、日本、美國和歐洲,在世界各地朗誦他的詩歌。泰戈爾個子高大,滿麵胡須,身著長衫,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英國賜予他爵士封號。6年後,他為抗議英國殖民當局鎮壓旁遮普爾的民族運動而放棄了爵位。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泰戈爾曾與世界文化名人一道組織和平團體,呼籲各國人民起來反對戰爭,相親相愛,共同創造人類的理想社會。他為此風塵仆仆地走遍世界各國,於1924年再次來到中國,回國後出版了《在中國的談話》一書。1930年到蘇聯參觀訪問,並寫了《俄羅斯書簡》一書。
這期間是泰戈爾創作生涯中的全盛時期,他的文藝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小沙子》等;成名之作抒情詩集《吉檀迦利》、《新月集》等;戲劇《贖罪》、《頑固堡壘》等。
20世紀30年代,泰戈爾基於對被侵略國家的同情,寫了一些政治抒情詩,如《非洲》、《敬禮,佛徒的人》、《號召》和《懺悔》等,表達了他對遭受法西斯蹂躪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侵略者的憤怒譴責。1941年4月,他寫下了的著名遺作——《文明中的危機》一文。這是一篇政論文章,文中他對英國殖民者在印度的罪惡統治作了強烈的控訴,表達了他對祖國必能掙脫殖民主義鎖鏈,獲得獨立的堅強信念。
泰戈爾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文學藝術家,他用孟加拉文寫作,並把許多作品譯成英文。他一生共寫有詩集50本以上,長篇和中篇小說12部,短篇小說100餘篇,戲劇20多種。此外,還有哲學、政論、回憶錄、遊記和書簡等作品。他的詩歌繼承和發揚了印度的詩歌傳統,具有孟加拉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風格和民族形式,語言流暢,韻律和諧,格調清新,在孟加拉人民中間廣為流傳。
此外,泰戈爾還是造詣很深的音樂家和繪畫家。他七十高齡才揮筆作畫,畫了1500百餘幅作品,都具有獨特的風格,曾在世界上許多地方展出。他的歌曲如《船夫之歌》和《乞丐之歌》等,也像他的文學作品一樣,善於把古典作品和民歌融為一體,韻律自然,思想豪放,不受傳統格律的束縛。他作的歌曲《人民的意誌》於1950年被定為印度國歌,一直沿用至今。
泰戈爾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關心人類進步的思想滲透在他的全部著作當中。他的作品在印度近代文學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對後來的許多印度作家都產生過一定的影響。他一生辛勤勞動的成果,無疑是印度和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
泰戈爾的名字對於中國人民來說是並不陌生的。泰戈爾的作品早在20世紀初就開始介紹到中國來,在我國擁有廣泛的讀者。大半個世紀以來出版過的中譯本和研究介紹他的文章可謂車載鬥量,積案盈箱。早在1924年,他就來到中國訪問,先後在上海、南京、杭州、北京等地參觀、講學,和中國學者、詩人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1924年5月7日,泰戈爾在北京度過64歲壽辰,梁啟超在祝酒詞中還送給泰戈爾一個象征兩國人民友誼的中國名字——竺震旦。而泰戈爾以後也送給我國詩人徐誌摩一個印度名字——素思瑪,表達了中印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他的作品對於繁榮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事業,至今仍然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1941年8月的一天,詩人懷著對世界無限的愛,告別了他所鍾愛的國家和人民。一顆文學巨星隕落了,但他留下了無盡的寶藏。他那追求真理熱愛生活的樂觀精神,他那關心人民愛戀祖國的誠摯情感,他那寧折不彎一如既往的堅定信心,永遠也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世界遺忘。
永遠都不要指望在一個優越的環境中能得到非凡的東西。我們對生活應抱有樂觀的態度,對我們的未來應持有追求的意念。這樣的生活才能體現出自身的價值,這樣的生活才是精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