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王淦昌與“反西格馬負超子”(2 / 2)

1959年3月9日,終於從4萬對底片中,找到了一個產生“反西格馬負超子”的例子,發現了超子的反粒子——反西格馬負超子。這一發現,轟動了世界物理界,受到各國物理學家的讚揚。此項成果,王淦昌理所當然地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多大榮譽對王淦昌並不重要,他的理念是,熱愛自己的祖國,就要使得她日益強大起來,不再受到別人的歧視。他身先士卒,他隱姓埋名,默默無聞地為這項神聖的事業奮鬥了16年。

當時,核武器研究所沒有試驗場地,隻能借用解放軍的靶場。王淦昌一點沒有大科學家的架子,和科技人員一起攪拌炸藥,指導設計實驗元件,指揮安裝測試電纜、插雷管。一陣陣“轟”、“轟”的爆破聲,震撼著古老的長城。一年中,他們做了上千個實驗元件的爆轟實驗。到1962年底,基本上掌握了獲得內爆的重要數據和實驗技術。

1963年春天,是中國曆史上最困難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王淦昌不顧生活困難,條件艱苦,帶頭離開北京,到西北核武器研製基地去。在海拔3200米的青海高原,高寒缺氧,氣壓低,水燒不開,饅頭蒸不熟,年輕人走路快了都喘氣,年過半百的王淦昌仍堅持深入到車間、實驗室和試驗場地指導工作。

一次,王淦昌到廣州開會,見到了陳毅副總理。豁達的陳毅副總理做了一個握緊拳頭又猛然放開的手勢,問王淦昌:“你那個東西什麼時候響?”

王淦昌滿有信心地答道:“再過一年。”

陳毅副總理高興地說:“好,有了這個,我這個副總理腰杆就更硬了。”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茫茫戈壁灘上,升起了一個巨大的火球,接著是轟轟轟的爆炸聲——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啊!······”人們叫著!跳著!抱著!忘情地歡呼著!

這時的王淦昌,卻悄悄地擦擦淚,激動的淚!酸楚的淚!多少年的艱辛!多少年的期盼!······年過花甲的他思緒萬千!感慨磅礴!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過了兩年8個月,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了!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從原子彈到氫彈發展最快的國家。

70年有科研生涯,王淦昌的心血,灑遍了中國核工業艱難曲折的路!灑遍了整個核基地!

1998年12月10日21時48分,這位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在北京與世長辭!他給世界留下的——是那永恒的反西格馬負超子!

注:“反西格馬負超子”—— 1958年秋,王淦昌研究小組開始了6.8GeV/c的π-介子與核作用的數據采集。1959年春又建立了8.3GeV/c的π-介子束,開始新的一輪數據采集。前後總共得到了近10萬張氣泡室照片,包括幾十萬個高能π-介子核反應的事例。1959年秋,從4萬張照片中發現了第一張反西格馬負超子(-)事例的圖象照片,經過計算正與預期的一致,而且是一個十分完整的反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