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若澤·薩拉馬戈
(1922—)葡萄牙記者、作家小說《裏斯本圍困史》、《失明症漫記》、《修道院紀事》等由於他那極富想象力、同情心和頗具反諷意味的作品,我們得以反複重溫那一段難以捉摸的曆史
1999年君特·格拉斯
(1927—)德國作家詩集《風信雞之優點》、《三角軌道》等;劇作《洪水》、《叔叔、叔叔》、《惡廚師》、《平民試驗起義》等;長篇小說《鐵皮鼓》、《貓與鼠》、《非常歲月》合稱《但澤三部曲》《鐵皮鼓》其嬉戲之中蘊含悲劇色彩的語言描摹出了人類淡忘的曆史麵目
2000年高行健
(1940—)法籍華人。劇作家、小說家劇作《絕對信號》、《野人》、《車站》;小說《靈山》、《一個人的聖經》等《靈山》其作品的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和藝術戲劇開辟了新的道路
2001年維·蘇·奈保爾
(1932—)印度裔英國作家。1990年被英國女王授封為騎士小說《神秘的按摩師》、《米格爾大街》、《大河彎》、《島上的旗幟》、《超越信仰》、《神秘的新來者》等《大河彎》其著作將極具洞察力的敘述與不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為一體,驅策我們從扭曲的曆史中探尋真實的動力
2002年凱爾泰斯·伊姆雷
(1929—)匈牙利作
家小說《非劫數》、《慘敗》、《為一個未出生的孩子祈禱》等《苦役日記》表彰他對脆弱的個人在對抗強大的野蠻強權時痛苦經曆的深刻刻畫以及他獨特的自傳體文學風格
2003年約翰·馬克斯韋爾·庫切
(1940—)南非作家小說《等待野蠻人》、《昏暗的國度》、《來自國家的心髒》、《恥辱》、《鋼鐵時代》等《恥辱》精準地刻畫了眾多假麵具下的人性本質
2004年埃爾弗裏德·耶利內克(女)
(1946—)奧地利作
家《女情人們》、《我們是騙子,寶貝》及《情欲》等小說《鋼琴教師》因為她的小說和戲劇具有音樂般的韻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滿激情的語言揭示了社會上的陳腐現象及其禁錮力的荒誕不經
2005年哈羅德·品特
(1930—2008)猶太人。
英國劇作家《看房者》、《生日晚會》、《歸家》等《生日派對》、《看門人》、《回鄉》他的戲劇發現了在日常廢話掩蓋下的驚心動魄之處,並強行打開了壓抑者關閉的房間
2006年奧爾罕·帕慕克
(1952—)土耳其作家主要作品有《白色城堡》、《我的名字叫紅》、《伊斯坦布爾》等《我的名字叫紅》在追求他故鄉憂鬱的靈魂時發現了文明之間的衝突和交錯的新象征
2007年多麗絲·萊辛(女)
(1919—)英國作家《金色筆記》、《野草在歌唱》、《暴力的孩子們》、《簡述下地獄》、《第三、四、五區域間的聯姻》、《簡·薩默斯日記》等《金色筆記》女性經驗的史詩作者,以其懷疑的態度、激情和遠見,清楚地剖析了一個分裂的文化
2008年勒·克萊齊奧
(1940—)法國“新寓言派代表作家《訴訟筆錄》、《金魚》、《流浪的星星》、《少年心事》、《戰爭》、《烏拉尼亞》《戰爭》新起點、詩歌冒險和感官迷幻類文學的作家,是在現代文明之外對於人性的探索者
2009年赫塔·繆勒
(1953—)羅馬尼亞裔德國女作家《我所擁有的我都帶著》、《光年之外》、《行走界線》與《河水奔流》《呼吸秋千》兼具詩歌的凝練和散文的率直,描寫了一無所有、無所寄托者的境況
2010年馬裏奧·巴爾加斯·略薩
(1936—)擁有秘魯與西班牙雙重國籍的作家及詩人《綠房子》、《中國套盒》等《世界末日之戰》對權力結構進行了細致的描繪,對個人的抵抗、反抗和失敗給予了犀利的敘述
2011年托馬斯·特蘭斯特勒默
(1931—)瑞典詩人《17首詩》、《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看見黑暗》、《為生者和死者》、《悲哀貢多拉》等《途中的秘密》通過凝煉、透徹的意象,他為我們提供了通向現實的新途徑
2012年莫言
(1955—)中國籍作家《紅高粱》《檀香刑》《豐乳肥臀》《酒國》《生死疲勞》、《蛙》等《蛙》用魔幻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曆史和現代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