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璀燦星空探秘(5)(2 / 3)

1985年至1986年哈雷曽星回歸期間,有5艘飛船到達彗星附近進行實地探測。根據探測結果,哈雷彗星的彗核並不是惠伯認為的那種簡單“髒雪球”。這首先表現在外形不是一個球,而是呈長條形。彗核外表麵極不規則,看上去像是由許多碎片組成的冰礫堆。表麵粗糙,顏色極黑,如天鵝絨。彗核內物質的分布是不均勻的,最外部是由非揮發性物質構成的多孔表麵層。因此當彗星接近太陽,外表溫度高達30~1301時,表麵層之內仍可以有冰存在,溫度低於一70T。這一結構使彗核大部分表麵不呈現較為均勻的氣體升華現象。隻是當陽光熱量通過表麵層傳到內部並使冰升華時,蒸汽才能穿過表麵層逸出,成為噴流等彗核活動現象。因而,外部看來隻有小部分彗核表麵是活動的,噴流呈離散狀分布,而不是從整個表麵向外發出。核的不規則外形本身就表明了冰不是在一段較長時間內從包殼下部持續地通過升華釋放出來,因而核的內部結構也不會均勻。

這種帶有外殼的複雜髒雪球模型為許多人所接受。但這畢竟隻是對哈雷彗星單一樣品的研究結果,而且嚴格說來許多內容還是間接推測出來的,以能說明用惠伯的簡單均勻結構髒雪球模型所不能很好解釋的一些觀測現象。有些人,比如上麵提到的裏特頓,長期以來仍堅持他的沙礫模型。其他彗星的彗核又怎麼樣呢?如果有朝一日能直接從彗核上或深人彗核內部取一些樣品來分析又會得出什麼結果?這些隻能留待以後的進一步研究來取得正確答案了。

真有隕冰嗎

真的有來自地球以外的隕冰嗎?如果有,它們是什麼樣子的呢?又是從哪裏飛來的呢?這是人們迷惑不解的天文之謎。

1983年在我國無錫市發生了一件引起國內外注目的事件,至今依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這一年4月11日中午12時50分,在無錫市東門這個鬧市區,人們突然看到一塊大冰從空中飛落,它擦過8米高的電線,隨即撞到人行道的水泥方磚上,發出如同汽車輪胎爆炸般的強烈響聲,這塊大冰即刻碎裂成許多小冰塊,並從地麵升騰起一片神秘的“霧氣”,但很快就“煙”消“霧”散了。

很可惜的是,這些奇特的冰塊當時並未得到冷凍保存,不久就化成了水。

國家氣象局研究院、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和北京天文台的科學工作者聞訊先後趕到現場,和無錫氣象站的科學工作者一起進行了聯合考察,根據對眾多目擊者的調查,這次飛來冰(簡稱為墜冰)確實有它奇特之處。

第一個特點是大,在著地碎裂前,這塊墜冰大約有一人合抱那麼大,估計其直徑為50~60厘米。它的形狀還不太規則,大約呈扁圓形。

第二個特點是著地時無碎冰碴堆積現象,它全部碎裂為許多較小的冰塊並向四方派射,這些小冰塊大多數如拳頭大小,這表明這塊飛來冰可能存在團塊結構,也就是說它原來主要由拳頭大小的小冰塊聚集而成。

為了對比這塊飛來冰和人造冰的性質,1983年4月19日下午,在無錫市科委的支持下,進行了兩次人造冰高空拋落實驗,人造冰的密度為0.9克/立方厘米,溫度約為一t其大小與飛來冰相近,拋落高度為22米,落點也是水泥路麵,氣象條件也相似。在實驗時,同樣請4月11日當時的8位目擊者到現場觀看並作即時對照實驗。

實驗表明,兩次人造冰著地後,在落點附近都有明顯的碎冰碴堆積,向外濺射的碎塊少而且塊頭也小,形狀還不規則,有棱角。

飛來冰第三個特點是著地時有霧氣升騰,而人造冰著地時沒有出現霧氣。

飛來冰第四個特點是觸摸起來感覺比人造冰冷。由霧氣和低溫的特點可推測飛來冰中含有比人造冰更易揮發的物質。

飛來冰第五個特點是落地時聲音較脆。

第六個特點是密度輕。同樣大小的冰塊,飛來冰比人造冰約輕三分之一。

飛來冰第七個特點是融化速度快,而人造冰融化慢。

由密度、融化速度和落地聲響可推測飛來冰物質含有較多的肉眼不易覺察的小氣泡,從而使密度變輕,融化速度變快,當高速撞擊地麵時就發出如同輪胎爆炸般的聲響。

飛來冰的顏色據目擊者反映有兩種,一種是不透明乳白色,另一種是透明水灰色。另外據嚐過飛來冰冰塊的多數目擊者反映,飛來冰無味,個別目擊者說略微有點澀。

這塊奇特的大冰是從哪裏來的呢?會不會是從高層建築物上拋落下來的?現場考察表明,在靠近冰塊墜落地25米以內,都是明顯低於8米高電線的建築物,而且當時目擊者看到這塊大冰是近垂直方向落下的,因此可排除從高層建築落下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