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徐世昌奏請東三省實行開放政策。東三省總督徐世昌等奏,奉省孤立無助,難以圖存,宜速行開放政策,使成為各國通商重鎮,並大借外債,為銀行、鐵路、開礦、墾荒之用。清廷為強化其在東北的地位,先後任命徐世昌為總督,唐紹儀為奉天巡撫,繼續擴大前盛京將軍趙爾巽在政治、軍事、財政、經濟、社會等方麵的改革。徐世昌等特奏請奉天速行開放政策,其目的在於引進英美經濟勢力以對抗日本之侵略,使奉天甚至整個東北成為各國勢力均衡競爭的局麵。
8月18日。《英俄協約》相互承認兩國在西藏既得利益。該約由“波斯條款”、“阿富汗條款”、“西藏條約”三件組成。英俄簽訂協定在於解決兩國在伊朗、阿富汗及西藏之爭執,以便聯合對付更富侵略性的競爭者——德國。《西藏協定》承認“西藏為中國領土,此後不與西藏直接交涉”,“尊重西藏土地之保全,並不幹涉西藏之內政”。英俄聯合一致共同鎮壓東方革命活動。通過西藏協定,英俄彼此承認在西藏之既得利益,宣布維持西藏現狀。
天津縣議事會成立。李士銘、王劭廉當選為正副議長。
8月19日至10月9日。日本借口“間島”問題侵入中國吉林省延吉廳屬和龍峪、光霽峪等地。朝鮮稱中國圖們江北岸的江東灘為“間島”,係指中國吉林延邊一帶的延吉、汪清、和龍、琿春四縣地區。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該地已立有界碑。同治八年(1869年),朝鮮鹹鏡北道六鎮大饉,韓民紛紛越江謀生,此為韓民越墾之始,以後準韓民租種。該地清初屬寧古塔轄地,光緒年間並入吉林省延吉廳。日俄戰後,朝鮮淪為日本的保護國,日人覬覦延邊一帶土地肥沃,遂欲加以侵占。8月19日,日本駐華代理公使阿部守太郎照會清外務部,謂“間島”為何國國土未定,日駐朝統監將派員前往保護朝民。同日,日軍中佐齋藤季治郎率憲警70餘人自會寧向延吉進發。23日,在吉林延吉龍井村強行設立“駐韓統監府派出所”,並公開聲明“間島為韓國領土,韓民不可服從清國之裁判”。24日,徐世昌、唐紹儀連電外務部,請嚴拒日本派員至延吉保護韓人。清外務部即照會阿部守太郎,聲明“間島”問題實為日方強立名目生出,其地早已歸延吉廳所屬,在圖們江以北確係中國領土,日本斷無派員前往“保護”之理,要求日本撤走延吉日軍。27日,清外務部再次照會阿部守太郎,要求日方撤回入延吉憲警。9月2日,日代使阿部守太郎照複外務部,謂“間島”屬韓國管理。11日,東三省總督徐世昌派前郵傳部右丞陳昭常督辦吉林邊務,練兵處監督吳祿貞幫辦。13日,清外務部就“間島”事件照會日本駐華代理公使,催撤退延吉日兵,並提議勘界。19日,清外務部通過日本駐華代理公使阿部守太郎,敦請日本憲兵撤出“間島”地區。同日致電清駐日公使楊樞轉商日本外務部,請派員會勘延吉邊界,並要求日方迅速撤兵。24日,命陳昭常前往延吉廳與日本會勘界務。10月9日,清外務部以日軍官齋藤在延吉六道溝舉動強橫,電令出使大臣商日外部禁止將憲警撤回,並否認“間島”名目。最後,經反複交涉,據理力爭,日方不得不撤出侵占地域,承認“間島”為中國領土。
8月20日。同盟會員創辦的《中興日報》在新加坡創刊。該報初由馮自由代聘《中國報》記者何子耀為主筆,後何子耀因事辭職,又改請田桐、王斧等任編輯,另有陶成章、胡漢民、林文、汪精衛、方瑞麟等撰寫論著,批評保皇立憲論,成為南洋革命黨言論的陣地,與保皇黨人在南洋所把持的《總彙報》相對抗。《中興日報》發行量達4000餘份,各埠僑民直接受其感化,其功績不亞於東京《民報》。1910年春《中興日報》停刊。
卞調元等前往吉拉林金廠詳查俄人非法越界情形。黑龍江省候補知縣卞調元於10月16日抵廠,11月15日回省城,彙報稱:吉拉林附近一帶“俄人越界種地、刈草、刊(砍)木、打柴、漁獵者到處皆是,並有水磨20餘盤。每屆冬令,俄人刊(砍)木運往俄界或穿排下運者為數甚钜”。
8月21日。清廷派楊士琦往南洋各埠考察商務,獎勵華僑回國投資。並飭地方官妥為保護。
8月22日。中德在濟南簽訂《華德采礦公司勘辦山東五處礦務章程》。1894年春,德商在山東設華德采礦貿易公司,呈請勘辦沂州、沂水、諸城、濰縣、煙台五處礦務。因該五處礦區約12萬平方裏之多,德商所提辦礦章程又處處援照德軍侵占膠濟路時沿路30裏礦章辦理,對山東政、礦權損害極大,多年未能議妥,本年春,督飭礦政局道員朱鍾琪等與該公司重新商議,將該公司改名為華德采礦公司,議妥合同八條,本日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