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劉裕攬權(1 / 2)

恭皇帝元熙元年(公元419年)

九月,宋王裕自解揚州牧。

……

宋王裕以河南蕭條,乙酉,徙司州刺史義真為揚州刺史,鎮石頭,蕭太妃謂裕曰:“道憐汝布衣兄弟,宜用為揚州。”裕曰:“寄奴於道憐,豈有所惜!揚州根本所寄,事務至多,非道憐所了。”太妃曰:“道憐年出五十,豈不如汝十歲兒邪?”裕曰:“義真雖為刺史,事無大小,悉由寄奴。道憐年長,不親其事,於聽望不足。”太妃乃無言。道憐性愚鄙而貪縱,故裕不肯用。

宋王劉裕在籌備做皇帝,一直擔任的揚州牧不能再兼了。揚州、江州(今九江)、荊州是長江上的三個重鎮,其中,揚州、荊州與北方胡族交界,所以尤其重要。東晉時期,皇族與士族分權,上遊與下遊分權,已經是行之百年的潛規則。揚州既是京師藩屏,亦是控製建康的要地,劉裕所倚之北府兵本來就是發跡於此,所以根據地不能丟,老本不能丟,軍權更不能丟,這對劉裕來說是基本原則。

劉裕禦任,把“五道杠”劉義真派去任揚州刺史,這種安排連他老娘也看不慣了。蕭太妃蕭女士是劉裕父親的繼室,老太太說話了:“劉道憐是你貧寒時的兄弟,他任揚州多合適啊!”補充一下,劉道憐正是這位蕭太妃所生,為自己親生兒子求官,這玩意兒還不是天經地義。

劉裕事母甚孝,當然不會簡單地駁老太太的麵子,他用自己的小名自稱:“寄奴和道憐我們哥兒倆那還有什麼說的。我會吝嗇這個位子?不過揚州確實為根本所係,責任太大了,道憐他玩不轉。”

老太太忍不住心中的不解,還是反問了一下:“既然這麼重要,那你那小兒子義真才十二三,難道比五十歲的兄弟更靠譜?”

劉裕在繼母擠對下終於說出了真心話:“劉義真隻是掛個名,揚州大小事務,其實還得由我親自來打理。”

這番對話對當時的政治體製和劉裕的行政風格都有生動解讀。

如果我們放開視野,從秦始皇到劉裕,大概六百四十年,中國實行帝製,但真正在位稱職的皇帝沒幾個,大多數情況下實行的是皇帝專製製度下的“集體領導”,後宮、外戚、宗室、權臣、宦官、士族……圍繞在皇帝身邊的各種力量或角色,不停地排列組合,在實質上行使著皇帝的權力。兩晉特別是東晉,在中國帝製曆史上是一獨特的風景,君權不張,但君權沒有旁落到個別權臣手裏,而是由一個上層的泛權力集團共同把持,具體表現為幾大家族輪流坐莊,王、庾、桓、謝……大家通過姻親相互勾連,關係錯綜複雜,所以東晉的權力鬥爭表現出了很有意思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