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佛教興盛是誰的本事?(2 / 2)

對於佛教而言,後世僧侶們老有“取真經”的衝動,大概的原因是佛教的教義源流太多,太過龐雜,相較而言中央編譯局真是幸運,隻要翻譯四位革命導師的著作就行了。在藏傳佛教中,有一種“辯經”的儀式或活動,鼓勵喇嘛們辯論和爭論(鄧大人提倡“不爭論”是多麼英明神武),看來在藏傳佛教那裏,佛教首先是佛學,還有討論的餘地。

中國人的思維是本於一的,百家要歸於一家,一家之內(比如佛教),如果來源紛雜,內部派係林立,也要想辦法欽定一部真經,圍繞一個核心,緊跟一條路線,團結在一個真懂真經的領袖周圍。但是因為本於一,所以中國也就沒有一;因為要皈依權力這個一,所以沒有宗教的一,也沒有學術的一。

中國代有國師,鳩摩羅什也是國師。國之師,有國才有師,國是皮,師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天子一部真經,“真懂”了為當下的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國師也就赫然而出焉,“真經”也就煌然而出焉,真理的光輝就會照耀著我們繼續向前。

自東漢末年以來,皇權解鈕,社會失範,意識形態也表現為獨尊儒術的式微,是社會混亂激發百家爭鳴,還是學術自由導致社會混亂,在學理上的辯白往往很蒼白。獨尊儒術的時候對應著的是社會穩定時期,學術爭鳴包括其他宗教興盛對應的是混亂時期,所以要穩定就要閉嘴,言論自由會導致社會動亂。這個邏輯已經深深嵌入國人的心智當中,當然CCTV在這方麵也是功不可沒,尤其是在國際新聞的報道上,每每都會導入這個邏輯。

鳩摩羅什先後和先秦的苻堅、後涼的呂光、後秦的姚興等諸位國家領導人打過交道,而且先後被呂光和姚興強迫破戒娶妻。姚興的強迫出於好意,他主要是想把鳩摩羅什的優秀基因傳續下來;呂光大概是出於好奇心,你丫既然把戒律講得這麼神聖不可侵犯,爺就讓你親自侵犯一下看看會有什麼結果——權力對於宗教的淩辱大概莫過於此。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和尚遇見兵,私生活說不清。由此想到那位在眾目睽睽之下擁抱著名演唱家的地方官,如果他當了皇上,也會強令和尚娶親的,粗鄙才是中國人文化精神的內核。

“事佛者十室而九”,恐怕不是鳩摩羅什這位國師的功勞,星爺的另一部電影說,丐幫興盛不是丐幫幫主的能耐,是皇上的能耐。同理,事佛者眾,不是國師的本事,是皇帝們的本事。從積極的層麵講,佛教在這個時候興盛,和佛教繁複的教義無關,隻和一個主張有關,那就是止殺,就是勸拿刀的人不要妄開殺戒,珍惜生命。

宗教本來就是一種積累的常識,和常識一樣簡單易懂,把常識弄成“真懂的不多”,多半是出於別有用心。宗教關心的問題和我們小區門口負責任的保安關心的一樣:你是誰?你從哪裏來?你要到哪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