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工具化(1 / 1)

安皇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

王恭素以才地陵物,既殺王國寶,自謂威無不行,仗劉牢之為爪牙而但以部曲將遇之,牢之負其才,深懷恥恨。元顯知之,遣廬江太守高素說牢之,使叛恭,許事成即以恭位號授之;又以道子書遺牢之,為陳禍福。牢之謂其子敬宣曰:“王恭昔受先帝大恩,今為帝舅,不能翼戴王室,數舉兵向京師,吾不能審恭之誌,事捷之日,必能為天子相王之下乎?吾欲奉國威靈,以順討逆,何如?”敬宣曰:“朝廷雖無成、康之美,亦無幽、厲之惡;而恭恃其兵威,暴蔑王室。大人親非骨肉,義非君臣,雖共事少時,意好不協,今日討之,於情義何有!”

王恭、殷仲堪第二次開展武裝鬥爭,有意思的是他們都不是親自披掛上陣,而是將武打的活兒全盤交給部將打理。王恭手下有淝水大戰中湧現出來的北府軍名將劉牢之,殷仲堪素無戎略,軍旅之事也盡委於楊佺期兄弟。

王恭、殷仲堪都是“都督諸州軍事”的封疆大吏,這種“都督諸州軍事”的體製在西晉、東晉一直實行。東晉時期,為了應付北方的胡族,在行政和軍事區劃上強化“區域聯防”,朝廷任命重臣都督一州甚至數州軍事,“大軍區”權重勢大的局麵也就自然形成。

在大軍區裏麵,有將、帥兩個層麵,都督諸州軍事的大帥都是由朝廷任命,這個職務也基本上是大士族壟斷。大士族子弟眾多,遍布中樞、方鎮,朝廷有咱的人,地方、軍隊當然也得有咱的人。在中央,幾大士族輪流坐莊,但坐莊的這一家不能徹底壟斷,也要給其他幾家留下一些位子;在地方,幾大家族各有其勢力範圍,但是也不能長期把持,適當的調整也是必需的。大家有矛盾也有共同利益,互相掐也互相照顧,這是“士族共和”的基本生態。

在將領這個層麵,情況就多樣化了。像劉牢之這樣的直接帶兵的將領,出身不高貴,沒有特殊的機緣很難躋身於士族這個層次,楊佺期的N代祖宗曾是漢朝的大官,但他這個高幹子弟的身份不是現在進行時,而是一般過去時。他們當然也是朝廷任命的官員,但是他們從製度上被安排接受“都督諸州軍事”的長官的節製和領導,不用很長時間,他們就會把長官當成老板,當時稱之為“主公”。

在皇帝專製強化的時期,大小官員都被要求忠於皇帝一個人,“一個朝廷一個皇帝”(有皇帝的時期)、“一個國家一個領袖”(蔣介石時期)講的都是一回事,當然能不能做到是另一回事。

在更多的情況下,大家認同一個大朝廷,但同時各個地方、各個部門、各個係統都是小朝廷,都是一把手專製,正職副職之間都是君臣關係。

在毛澤東時代,大家都讀毛主席的書,聽毛主席的話,照毛主席的指示辦事,在毛澤東思想光輝照耀下,大家都是毛主席的好戰士,要求幹部和群眾實行三同,從表麵上看有種平等感。你是平民,可以不把村長當幹部,可以給他貼大字報,因為毛主席鼓勵大家反潮流,要“五不怕”(不怕撤職、不怕開除黨籍、不怕老婆離婚、不怕坐牢、不怕殺頭)。

及到後來的二三四代,從中央到地方到部門係統都放權了,你還是平民,你還敢不把村長當幹部?村長就是你的一重天,你說村長侵犯你的利益,投訴他說話做事不符合黨的政策和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村長就會按黨的另一套政策把你弄成維穩的障礙,讓你精神病發作。

所以現在不論在黨政機關,還是學校醫院,大夥兒都把領導當老板,誰控製你的生存資源,誰就是老板,服務員叫食客老板,博士生叫博導老板。

寫著寫著好像跑題了。銳圓哥哥原來想說的是像劉牢之、楊佺期這樣的將領,非常容易工具化,本來是班子成員,但最後都被頂頭上司視為爪牙走狗,雖然是朝廷的在職幹部,但是頂頭上司讓他反朝廷他就得反朝廷。劉牢之在淝水大戰中立有首功、大功,可以稱得上東晉王朝的柱石,但是在後來的政治鬥爭中暈了。既然被工具,被上司掄來掄去,所以必須得暈——今天在官場職場的人不也都暈嗎?

司馬元顯成功策反了劉牢之,直接導致王恭兵敗身死,他的兄弟子侄也被司馬元顯基本殺光了。太原王氏王默這一支由此也就基本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