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皝臨死囑咐慕容:“恪智勇兼濟,才堪任重,汝其委之,以成吾誌!”
公元349年,新燕王慕容率部南下進攻趙石虎。慕容恪參與,鮮卑勢力南侵至薊州一帶。
公元352年,冉閔滅趙,慕容恪與冉閔大戰於河北,慕容恪大勝並俘獲冉閔。
此後數年間,慕容恪在河北討伐王午、蘇林、李犢、呂護等地方勢力以及鮮卑段氏之段龕,均獲勝利。
公元357年,慕容氏燕國定都於鄴城,占領了黃河以北的北方大部。
慕容死後,慕容恪雖然綜大任,攬大權,但虛心待士,謙心輔幼,頗有周公的風範,為史家所稱道。“是時新遭大喪,誅夷狼籍,內外恟懼,太宰恪舉止如常,人不見其有憂色,每出入,一人步從。或說以宜自嚴備,恪曰:‘人情方懼,當安重以鎮之,奈何複自驚擾,眾將何仰!’由是人心稍定。”他每天隻帶著一個隨從上下班,這種從容的態度,安定了整個國家。
說慕容恪是當時英雄,不光是征伐有功,當時這樣能征善戰的猛將很多,慕容恪的突出之處,在於輔佐少主慕容的時候,能夠消弭內亂。當時燕國輔佐大臣太師慕輿根勸慕容恪廢掉少主自立,慕容恪不聽;慕輿根又到太後那裏告密,說太宰慕容恪與太傅慕容評要謀反,太後和小皇帝慕容也沒聽。慕容恪與慕容評反戈一擊,殺了慕輿根並其妻子黨羽。
兩晉南北朝時期和春秋戰國時期一樣,除了戰亂就是內亂,所以彌亂為天下第一要務。
春秋戰國之亂,先止於秦始皇,複止於漢高祖;兩晉南北朝之亂,先止於隋文帝,複止於唐太宗。其實在大亂的數百年間,一直有以止亂為務的人,慕容恪或是其一。
北方胡族固然能戰,但也有不少胡族首領學習中國文化,試圖通過文治武功恢複秩序,比如劉淵、石勒,包括慕容氏,當然還包括苻堅,也就是說在當時穩定天下,第一要能打,第二要有文化,深知治理。經過很多人的努力和失敗,最後完成這一曆史任務的是李世民,在這個維度上,慕容恪應該是先驅之一。
儒家文化強調忠是硬道理,約束貪權和野心,經過這兩次大的動亂時期,儒家維係皇權穩定的價值被曆史篩選了出來。不經過魏晉南北朝的大動亂,沒體會過皇權失範帶來的社會災難,是不會形成祈盼好皇帝的民族心理的。後來,不管皇帝是年幼無知或是昏庸暴戾,維護皇帝的絕對權威成了臣民的第一選項。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對於威權政治的依賴是曆史形成的,也是一種共同心理,因為和專製相比,動亂戰亂喪亂更讓我們恐懼。
慕容死後,建康朝廷以為中原可圖,桓溫說:“慕容恪尚在,憂方大耳。”
公元367年,慕容恪卒,秦王苻堅聞之,“陰有圖燕之計”。
慕容恪在,桓溫、苻堅都不敢輕舉妄動,大有惺惺相惜之意。
王夫之說,在“五胡旋起旋滅”的時代,好人沒有好報,善人常遭屠戮,“其能有人之心而因以自全者,唯慕容恪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