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宗穆皇帝永和六年(公元350年)
司徒申鍾等上尊號於閔,閔以讓李農,農固辭。閔曰:“吾屬故晉人也,今晉室猶存,請與諸君分割州郡,各稱牧、守、公、侯,奉表迎晉天子還都洛陽,何如?”尚書胡睦進曰:“陛下聖德應天,宜登在位,晉氏衰微,遠竄江表,豈能總馭英雄、混壹四海乎!”閔曰:“胡尚書之言,可謂識機知命矣。”乃即皇帝位,大赦,改元永興,國號大魏。
冉閔殺完胡人,下一步就是自己創品牌了。冉閔要把皇帝的位子讓給李農,或許是因為李農資格比較老,但是這個時候資格得讓位給實力。李農堅決不幹,但是你既然具備了讓人主讓位的資格,哪怕你辭讓的態度再堅決,篡權者出於強烈的疑慮和恐懼,會傷害任何他認為可以接近自己權柄的人。李農末了還是被冉閔殺了。
冉閔說要不咱們還是奉表迎晉天子?尚書胡睦的話很給力:“晉氏衰微,遠竄江表,豈能總馭英雄、混壹四海乎!”他的正統觀和司馬光非常一致。石閔於是決定自己做皇帝,國號是“大魏”,自己也恢複漢姓,姓冉名閔。
冉閔的新生政權被包圍在多方勢力之下,北方最強的是鮮卑人,此時慕容皝已經死了,兒子慕容繼位,慕容庳、慕容皝、慕容都算英主。羌族首領姚弋仲、氐族首領蒲洪(後改為苻洪)以及石虎的另一個兒子石祗,都在覬覦冉閔的鄴城,一直在江東龜縮的東晉朝廷這時也“複謀進取”。從民族主義的角度講,江東和冉閔可以互為“我們的朋友”,但冉閔一稱帝,在皇權正統這個大是大非的問題麵前,民族主義就不是考慮的要素了。冉閔稱帝過了一把皇帝癮,卻斷絕了統一戰線的可能性。
鮮卑人率先南下,他們有戰略後方,往前推進就有實地實利。
姚弋仲和苻洪都知道自己塊頭小,不宜和大塊頭在一起攪和,所以他們不約而同地想到了退據關中,等待機會。老姚先下手為強,派兒子姚襄攻擊苻洪,結果失利。
後來苻洪被毒死,臨終前囑咐兒子苻健:“中州非汝兄弟所能辦,我死,汝急入關!”
為了拉攏羌、氐勢力,後趙和東晉都對他們加官爵,苻家、姚家都有兩三套名片,看情況臨時確認自己的歸屬身份。先有苻健“稱晉官爵”,後來姚弋仲的兒子姚襄也率眾歸晉,冉閔迫於壓力,也向東晉朝廷求救,但朝廷不應。且不說他們是真心還是假意,總之是形勢比人強,晉朝廷麵臨著一次整合力量北進中原的機會,但內部的鉤心鬥角讓他們沒有作為。朝廷不敢用桓溫,怕這小子在戰爭中發展壯大,於是任命政治上可靠的殷浩為中軍將軍,假節,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諸軍事。
苻健很聰明,他迅速脫離中原戰場,經過一番爭奪,占據關中。姚弋仲父子還繼續綁在石祗的戰車上,和冉閔開仗。史書稱冉閔“與羌、胡相攻,無月不戰”。
冉閔將石祗的大將劉顯逼到死角,劉顯密使請降,答應先做臥底然後再把石祗的人頭送上。劉顯後來果然得手,石祗及十多位大臣被殺,傳首鄴城,冉閔焚石祗首級於通衢,證明姓石的Game確實Over了。
書中方數頁,當時幾十年。從劉淵到劉曜,從石勒到石虎,匈奴族、羯族在中原橫行了半個多世紀。按照階級鬥爭學說,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他們造反有理,但是沒有文化的造反派上台,後果更糟糕,他們對老百姓的壓迫更殘暴更血腥,他們的最後結局也是更慘烈更血腥。
冉閔屠滅石氏,鮮卑人趁亂南下,冉閔試圖遣使請和未果,南方又不予支援,冉閔隻好再戰。冉閔自做了皇帝沒消停幾天,鮮卑人則是以逸待勞。
冉閔與燕兵十戰,“燕兵皆不勝”——當然也不會敗。冉閔帶的盡是步兵,更是疲兵,而鮮卑這些年政通人和,實力強盛,用鐵鎖連環馬和五千弓箭手組成鐵壁合圍陣,最後和冉閔決一死戰。冉閔甚勇,左手慣使雙刃矛,右手執鉤戟,胯下一匹朱龍馬,日行千裏,夜行八百,好生了得。話說冉閔直衝敵陣,一人一馬就解決了對方三百餘人,最後殺得是人困馬乏,一匹神駒,最後居然累到過勞死,暴斃陣前。
冉閔被俘,被押到薊州見燕王慕容。
慕容喝問:“汝奴仆下才,何得妄稱帝?”
冉閔回答:“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
“燕人斬冉閔於龍城。會大旱,蝗,燕王謂閔為祟,遣使祀之,諡曰悼武天王。”
——傳說是因為有人願意傳說,英雄傳說是孱弱心理的需要,現實失敗了,精神要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