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石羯崩滅(下)(1 / 2)

孝宗穆皇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

趙主鑒使樂平王苞、中書令李鬆、殿中將軍張才夜攻石閔、李農於琨華殿,不克,禁中擾亂。鑒懼,偽若不知者,夜斬鬆、才於西中華門,並殺苞。

石鑒即位,對石閔倒是沒有放鬆革命警惕,采取的策略也不算錯,先撫後剿,先麻痹後下手,先封石閔為大將軍,武德王,比原來的“武興公”高了一個檔次,而且把“興”改成“德”,這些事都似乎考慮得很細致。

石閔和大司空李農在混亂中結成一派,是不是因為他們都是漢人這就不敢肯定了。當時石閔、李農集結在石遵的琨華殿,想來當時鄴城一片混亂,石鑒決定渾水摸魚,派石苞、李鬆等不打旗號,不亮牌照,夜攻琨華殿,結果沒戲。石鑒也好玩,假裝不知道這回事,把幹髒活無果的石苞、李鬆等全部殺掉,準備來個死無對證。

在襄國,有石虎的另一個兒子石祗聯絡姚弋仲、蒲洪等,誓師共誅石閔、李農。在鄴城之內,石苞、李鬆失手以後,“中領軍石成、侍中石啟、前河東太守石暉謀誅閔、農”,緊接著,龍驤將軍孫伏都、劉銖等帥羯士三千,亦欲誅閔、農。

石閔聯合石鑒殺死石遵,這是標準的軍事政變。此後,事態很顯然地向民族對立的方向發展了,導因也可能是石閔的部隊民族特性太明顯,不管擁護石遵的還是擁護石鑒的,他們對這支殺入宮禁的漢人武裝突然感覺到是一種種族威脅,“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羯人可能沒有這樣的說法,但一定有這樣的共同心理。

毛主席說,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但是一旦以種族劃界,這個首要問題就不是問題了。石閔和他的敵人很快就意識到,原來以族劃界是這麼簡單明了,對於對立雙方的領袖來說,這種族群對立的好處是戰爭動員極易進行,不利之處就是沒有戰略意義上的“朋友”,誰都沒有朋友,隻有一個對立的敵人。

麵對眾多的敵人,石閔作出了一個可能是必需的選擇,那就是動員漢族民眾參與戰爭來扭轉自己勢單力薄的不利局麵。石閔下達《殺胡令》,解除漢人不能自由進出鄴城的禁令,宣布“趙人斬一胡首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門”。

民族壓迫積累的仇恨,惡劣政治積累的民怨,由《殺胡令》激發起來了。此令一出,“一日之中,斬首數萬。閔親帥趙人以誅胡、羯,無貴賤、男女、少長皆斬之,死者二十餘萬,屍諸城外,悉為野犬豺狼所食。其屯戍四方者,閔皆以書命趙人為將帥者誅之,或高鼻多須濫死者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