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開始舉兵,消息傳來王導隻好暫時靠邊,在朝廷跑前跑後忙活的是尚書左仆射周。王導帶族人跪在那裏請罪,見周過來,王導高聲叫道:“伯仁,以百口累卿!”
伯仁是周的字,王導這一叫,固然有求當時的大紅人周周伯仁在皇上麵前說話的意思,其實也有把“台階”砌在眾目睽睽之下的意思。這麼一嚷嚷,大家都知道了,我王導已經認栽了。心裏話,活命要緊。
周為王導一家求過皇帝,但是沒有把這個過程告訴給王導,史書遂雲王導銜恨,在後來王敦欲殺周時未施援手,所以史上有了最有名的王導懺悔:“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後世對這個懺悔評價頗高,在中國官場上廝殺混戰過來的人,良心能這麼發現一下,人性還有一點點殘存,當然值得讚賞。中國官場上死皮賴臉厚顏無恥那是代不乏人,能夠對著良心真心懺悔的,《資治通鑒》讀了這麼久,除了這位王導哥哥疑似而外,我們還真沒見過。
熊貓是稀有,恐龍是傳說中有,麒麟是想象中有。懺悔對中國人來說,不是罕有而是沒有,要有也多半是假的。從晉元帝永昌元年(322年)到晉明帝太寧二年(324年),這段曆史極其吊詭,王導在其中起著極其重要而且複雜的作用。我不好說王導做過什麼或沒做過什麼,隻是敢肯定關於王導的記載是刻意選擇過的。
是不是因為晉帝國國祚終究未廢,所以包括司馬家族以及後世的史家都對王導采取了寬容的態度,來了個徹徹底底的為“賢者”諱?我看有這個可能。中國隻有敵我間的清算,沒有是非間的清算,大是大非不爭議,稀裏糊塗向前看,因為要講清楚是非,牽扯利益,人人尷尬,一到這個時候,大家都對拿控製器的人說,快過,快過!所以我們沒有正確價值觀的積累,隻有權衡利弊的經驗總結,這方麵可以在全世界麵前驕傲。
王導是不是真心懺悔,是不是人性的光輝穿透了黑暗的曆史,我看還是存疑的好。王敦後來在武昌、姑孰,司馬睿在建康的一係列政令,包括委任陶侃為湘州刺史,都得不到貫徹執行,沒有王導作為內應上下其手,王敦是不能遙控朝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