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何以救世(1 / 2)

中宗元皇帝大興元年(公元318年)

加王敦江州牧,王導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導遣八部從事行揚州郡國,還,同時俱見。諸從事各言二千石官長得失,獨顧和無言。導問之,和曰:“明公作輔,寧使網漏吞舟,何緣采聽風聞,以察察為政邪!”導谘嗟稱善。和,榮之族子也。

司馬睿在位六年,王敦在外主軍,王導在內主政,這個格局基本上沒動。

王導派遣“八部從事”巡察治區,然後一一聽取他們彙報,主要是想借此評估一下地方官的得失。

顧榮的兒子顧和也在“八部從事”之列,他回來向王導彙報時,沒有什麼材料,反而振振有詞:“您作為宰輔,應該抓大放小,宰相肚裏能撐船,如果真要網織查訪地方官員的過失,也應該是‘網漏吞舟’,怎麼能聽取這些中央巡察大員走馬觀花後的一麵之詞,老揪下麵的小辮子呢?人至察、水至清可不好啊。”

王導聽罷,一邊做恍然大悟狀一邊點頭“谘嗟稱善”。

其實,王導要抓人事權,“察察為政”是必需的。在權力場,任命、提拔官員的權力才是真正的權力,但是你要行使好這個權力,必需要有知情權和考察權。按照正常狀態,兩千石官員的任免皇帝應該親自過問,皇帝如果不夠勤政,他隻能向王導這樣的宰輔谘詢。王導這時肚子裏絕對“網漏吞舟”,而且是要將帝國的高幹檔案全部碼整齊了,隨時以備調用,他在關鍵時刻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就可以決定一個官員的政治命運。所以,很多情況下,決定權又決定於知情權,要想把官場生態人事派係整明白,必需為政察察,把省部級幹部全裝在自己夾袋裏,地市級忽略不計,這就是抓大放小。在清朝,皇帝比較勤奮,都聲稱要“打好這份工”,所以像雍正皇帝幾乎和所有重要的地方大員都有密劄往來,連知情權都不假外人掌握,都是自己一手操辦。慈禧太後也有一個習慣,就是三品以上官員外放時,她都要親自召見。所謂人事權,就是老板腦子裏有人,有事的時候可以找到做事的人,倘若老是事到臨頭才張羅人,這個權力肯定會旁落左右。

王導還要對顧和的批評點頭稱善。首先,宰輔的大度客氣是要有的,顧榮、紀瞻、賀循等,都是江南地方派,對地頭蛇二代客氣一點沒有損失;王導和顧和考慮的問題不在一個層麵,也不在一個頻道,他也犯不著把自己的內心想法說出來取得對方的理解;王導隻是要了解地方的情形,並不一定要對地方的各種貪瀆違法事由全部一一處置,這又涉及為政寬嚴的老話題上了,在這個層麵,“網漏吞舟”也許確實打動了王導。

永嘉初(307年),司馬睿南下過江,就有錄事參軍陳(yūn)向司馬睿和王導建議:改革西晉之製,破除流風相染的惡習,要求官員小心恭守,不要再放肆清談,明信賞罰,嚴正綱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