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周刊》:現在很多學校都要力爭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學,您對這一現象怎麼看?
李伯重:什麼是“世界一流大學”,在西方並沒有一個一致的看法。但是在主要的名牌大學排名榜上,在前麵十位二十位的,差不多都是某些學校。所以,可以找出這些大學的共同性來。這些共同性和特點,就可以理解為是世界一流大學的標準。如果中國的大學真的想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卻不把這些標準搞清楚,你怎麼去建立呢?清華老校長梅貽琦有句名言:“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現在國內對一流大學的理解,似乎與此背道而馳,因此都在拚命地合並、擴招、建大樓、養草坪。中國許多大學的環境和外觀,要比現在西方許多的名牌大學更漂亮,但是卻沒有大師,也沒有一種深厚的學術氛圍。這樣的學校,很難說到底是幾流。這個情況是目前中國大學麵臨的最嚴重的情況。我們到底是要在房子上去建一流大學,還是在最根本的大學宗旨上去建立一流大學,這是最值得思考的問題。
《大學周刊》:您心目中的一流大學是怎樣的?
李伯重:我們首先要弄清大學是幹什麼的。大學的中心工作是培養人。由於大學培養的是比較高級的人才,因此對社會的影響就很大。我們現在培養的學生,20年後就是社會的中堅,是社會各方麵的領導者。今天種下什麼樣的種子,20年後就會收到什麼樣的結果。
真正的大學精神就是文明的傳承,一切都應該服從這個目的。在大學裏,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好的老師,有好的學生。但是有了好的學生,怎麼能夠使他們成為真正的文明的傳承者、成為社會的棟梁,就在於我們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培養他們。教師不僅要向學生提供自己的最好的知識,而且要幫助學生樹立一種對文明的興趣和責任感。梅貽琦校長說大學要有大師,而按照我的理解,所謂大師,不僅是某一方麵的專家,而且應該對人類文明有比較全麵的了解。隻有這樣,才能夠很好地教育學生,才是大師。如果一個人隻是非常優秀的學者,他可以不到大學,可以到專門的研究機構工作。但如果在大學裏麵,就需要把自己對文明的認識、理解和熱愛傳授給學生,而且是用最好的方式傳授給學生。而對於學生來說,也不能隻是把高等教育當成單純追求知識的地方,而是當做一個自己能夠得到全麵發展的地方。隻有這樣,才是真正的大學。西方的名牌大學的教育,就始終圍繞著培養全麵發展的人這一個中心。所謂全麵發展的人,指的不僅是在知識上,而且是在人格上、在人的內心世界上,都力求完善的人。
如果一個大學能夠做到這點,那就是好大學,反過來,如果做不到這點,即使培養出再多的專門人才,也隻是專科學校,不一定是一流大學。所以我們要使我們的大學成為一個最好的老師和最好的學生相結合,同時用最好的方法去培養學生的地方,我覺得這就是一流的大學。
《大學周刊》:現在許多學校都在興建國學院,您覺得在現在這種情況下,建國學院有沒有一個比較好的影響?
李伯重:傳播我國的傳統文明,是我們大學教育的重要任務。進行這項工作有許多方法,建立國學院是一種探索。我們要做的是使教師和學生更加重視現代教學理念和人文精神在現代大學中的地位,並且把它轉化為行動。國學院是培養“國學”研究的專門人才的地方,在那裏學生需要接受專門的學術訓練。能夠到國學院讀書的學生不可能很多,但絕大多數學生也需要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因此,我們需要更多的方法來做推廣傳統文明的教育工作。
《大學周刊》:您認為在大學裏麵應該怎麼去做人文教育?
李伯重:我覺得任何手段都是形式,最重要的是實質。當然,任何實質都是通過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但是形式必須要服從實質。我們要做事,必須知道要達到什麼目的,不能為講座而講座、為上課而上課,不要把上課又變成學生追求學分的一種手段。在理想的情況下,人文精神應該體現在校園文化、環境以及氣氛上,大學應該既教學生求知,又教學生做人。如果中國校園氛圍不是那麼功利主義,不是學分掛帥、成績掛帥,可能人文精神更容易在學生的心裏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