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史潮澎湃:國際史學潮流年鑒學派及其發展過程(2 / 2)

第三階段(1968—)是分化與擴散階段。1968年,法國發生了被稱為“五月風暴”的大學潮。布羅代爾在此時辭去了《年鑒》雜誌主編的職務,由該學派第三代傳人雅克·勒高夫、勒·羅伊·拉杜裏(Emmanuel Le Roy Ladurie)等人接任。1972年,布羅代爾又辭去擔任了20多年的法國高等研究實驗學院第六係主任,由勒高夫繼任。到了1975年,第六係改組成為法國國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勒高夫任首任院長。因此,盡管一直到1985年逝世之前,布羅代爾在西方史學界仍然盛譽不衰,但是年鑒學派的領導權,已由第三代學者執掌。為了回應來自各方麵的挑戰與新的史學潮流的衝擊,新一代的學者力求突破學派的局限,將學派擴展為運動。由於這一根本性變化,此階段的年鑒學派在很大程度上已背離了早期的傳統。到1978年,勒高夫正式提出“新史學”這一名稱,並主編了《新史學》百科詞典,來闡明年鑒學派與新史學的聯係與區別。因此之故,有的學者將此階段的年鑒學派稱為“年鑒—新史學”學派或“新史學”學派。“新史學”的特點是“新”:提出了新問題,采用了新方法,從而革新了曆史的傳統領域。此外,還將曆來屬於人類學研究的對象,也變成了史學研究的對象。“新史學”打了幾次大勝仗,使得經濟史和社會史的基本地位得以確立,調查和集體研究的方法得到采用,史學向其他人文科學的開放進一步擴大。“新史學”還特別重視將人類學作為優先聯係對象,並且為政治史、事件史研究恢複了名譽,同時也把精神狀態和感覺映像的曆史作為一條重要戰線,從而改變了早期年鑒學派學者那種太過偏重經濟史和社會史研究的局麵。這些變化,使得原先主要以西歐大陸為基地的年鑒學派,與英美史學的主流學派相互接近和交融,從而導致了年鑒學派在世界史壇上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和世界史學的進一步國際化。

“靜止等於死亡”(勒高夫語)。自創立伊始,年鑒學派就一直處於一個不斷前進、不斷發展的演變過程之中。正因不斷變化,所以也才能夠一直保持活力。因此,對於年鑒學派,我們不能用一種孤立的、僵化的或靜止的觀點來看待之,而應當將其視為20世紀世界史壇上的一種重要思想潮流,從而正確地認識這個學派及其貢獻。附記:這裏簡略地說說這篇簡介的來曆。這篇文字與我的經曆頗有關係。我自1978年考入廈門大學攻讀研究生以來,雖然一直渴求了解國際學術主流,但是在1989年之前,雖然也讀過一些“洋書”,但都是海外學者研究中國史的著作。我很想知道在“漢學”之外的廣大學術世界到底是什麼情況,但是一直沒有機會去進行第一手的實地了解。1989年我應邀去法國國家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講學,乘此機會,向法國同行請教,他們向我推薦了Peter Burke的The French Historical Revolution:The Annales School,1929.89.通過此書,我得以初步了解年鑒學派及其代表的史學思潮。後來我在美國購得布羅代爾的巨著Civilization and Capitalism 15th。18th Century,閱讀之後,獲益良多。回國後,應朋友之邀寫了一篇短文,對年鑒學派做了一個簡單介紹。該文發表到今天已近20年,而在這20年中,年鑒學派學者的許多重要著作都已譯為中文出版了,我國史學界對該學派已不再生疏。但奇怪的是,在談到該學派時,許多中國學者卻僅知其名而對於其大致情況仍一無所知。因此之故,我覺得這篇短文在今天還有一定意義。至少,讓那些沒有時間讀更多介紹的學人,可以對這個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史學潮流之一的年鑒學派有個起碼的了解。

本文刊出後,年鑒學派繼續在發展,現在已到了第四代,代表人物是雅克·萊弗爾(Jacques Revel)、羅傑·夏蒂埃(Roger Chartier)、安德烈·布爾基埃爾(André Burguière)等。他們一方麵繼承年鑒學派的跨學科的史學研究的傳統,另一方麵也挑戰本學派前代學者所建立的典範,研究範圍逐漸從經濟史與社會史轉向思想史、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