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1949年(3 / 3)

22日,蔣介石自溪口赴杭州會見李宗仁、何應欽、白崇禧、張群、吳忠信、王世傑等,召開杭州會議,經過會談,作出如下決議:(一)成立“中央非常委員會”,協助李宗仁工作,凡重大政策,先經中央非常委員會協議後,再交政府執行,非常委員會主席為蔣介石,副主席為李宗仁。(二)今後黨內不準再倡議和談,繼續作戰。(三)何應欽兼國防部長,統一指揮陸海空軍,參謀總長對國防部長負責。(四)總統府、行政院遷往廣州辦公。

23日,國民黨軍隊撤離南京。解放軍攻克鎮江、常州、無錫等地。李宗仁飛赴桂林。國民黨中常會議決:撤銷和談指導委員會。

24日,解放軍攻克太原。

27日,蔣介石發表《告全國同胞書》,重申“戡亂”決心。

28日,國民黨中常會通過成立“非常委員會”,代行中央政治委員會職權。中央執行委員會發表《告全體黨員書》,號召“精誠團結,反共救國”。

30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發表宣言,謂和談是中共的“陰謀”,並宣示“戡亂救國”決心。

上年10月至本月,華北軍區各兵團進行了太原戰役。此戰役經過半年多圍困,以瓦解與攻擊多方麵進行,逐次削弱敵人,於本年4月24日,攻克太原。共殲閻錫山部政府軍十三萬五千人(六個軍)。4月29日,大同和平解放。

5月:

2日,蔣介石派居正、閻錫山、李文範飛桂林促請李宗仁至廣州主持政務。

6日,立法院在廣州複會。

8日,李宗仁經蔣介石許以今後決不幹涉行政之保證,飛抵廣州主政。

15日,白崇禧部撤出武漢。

19日,台灣全省宣布臨時戒嚴。

20日,胡宗南部撤出西安。

21日,國民黨軍隊退出南昌。

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上海。此戰役自本月12日開始,戰鬥至為慘烈。

23日,東集團第九、十兩兵團對上海發動總攻,27日,解放上海,殲上海守軍十五萬三千餘人,湯恩伯率第五十四軍等部,自海上逃走,約五萬餘人。

30日,因財政困難無法解決,何應欽內閣總辭職。

本月,渡江西集團第四兵團一部,於22日占領南昌;四野第十二兵團,14日,在黃崗、蘄春江段渡江,17日,解放武漢三鎮,繼占領鄂城、通山、大冶、鹹寧。東集團(三野)於下月(6月)2日,解放長江口之崇明島。至此,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三野戰軍與四野一部之渡江戰役,勝利結束;曆時四十二天,共殲政府軍十一個軍部、四十六個師,共四十三萬餘人;解放南京、上海、武漢、南昌、杭州與蘇南、皖南、浙江全省、閩北、鄂東南、贛東北等廣大地區。

6月:

1日,李宗仁谘立法院提名閻錫山為行政院長,立法院於次日投票同意。

3日,國民黨軍劉安琪部撤離青島。

15日,國民政府明令發表行政院政務委員及各部會人選:副院長朱家驊,閻兼國防部長,外交胡適(葉公超代理)、財政徐堪、內政李漢魂、經濟劉航琛、教育杭立武、司法張知本、交通端木傑、蒙藏委員長關吉玉、僑務委員長戴愧生;政務委員:張群、陳立夫、吳鐵城、徐永昌、黃少穀、萬鴻圖、王師曾;秘書長賈景德。

同日,國民黨中常會推舉蔣介石、李宗仁、孫科、居正、於右任、何應欽、閻錫山、吳忠信、張群、吳鐵城、朱家驊、陳立夫為中央非常委員會委員。

本日,台灣省發行新台幣。

本日至19日,新政治協商籌備會在北平召開,選出毛澤東、朱德、李濟深等二十一人組成籌備會常務委員會,常委會推毛澤東為主任;周恩來、沈鈞儒、郭沫若、陳敘通為副主任,李維漢為秘書長。常務委員會設立六個小組,分別擬定新政協委員名單、政協組織條例、共同綱領草案、國旗、國歌、國徽方案等。

19日,國民政府行政院決定:在“戡亂期間”對所有解放軍占領之沿海對外開放各港口,一律封鎖。

30日,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文章,提出人民民主專政概念:是實行人民的民主製度,即人民民主主義。

7月:

2日,國民政府總統令:改革幣製,發行銀圓券。

7日,蔣介石領銜與各黨派領袖發表《反共救國宣言》。宣苛胃:“吾人深知,中國如為共產黨所統治,國家決不能獨立,個人更難有自由,人民經濟生活絕無發展之望,民族曆史文化將有滅絕之虞。中國當前民族之危機,實為有史以來最大之危機……國家之領土完整與主權獨立,一日不能確保,人民之政治人權與經濟人權一日不能獲得,則吾人之共同努力,一日不能止息。”

10日,蔣介石應邀抵菲律賓與菲總統季裏諾舉行碧瑤會談,討論建立東南亞或太平洋地區之反共聯盟問題。次日,蔣介石與季裏諾發表聯合宣言,鼓動遠東各國組成同盟,遏製共產主義。

16日,中國國民黨中央非常委員會在廣州成立,並召開第一次會議,蔣介石任該委員會主席,李宗仁任副主席。會議討論蔣介石所提出之《本黨改造案》與閻錫山所提出之《扭轉時局案》和《反共救國案》。並決定設立西南、東南兩分會。稍後,國民黨中常會接受前兩案。

26日,蔣介石於台北成立“革命實踐研究院”。並擬定挑選黨政軍幹部入學之標準,人數以二千人為限,訓練期限以半年為限;課程為:黨務、軍事、哲學、軍政、經濟、教育、人事製度以及“革命理論”與目標等。

同日,李宗仁飛衡陽,繼飛福州。

27日,李宗仁飛抵台北,訪晤蔣介石,希望蔣同意以白崇禧為國防部長,並加強廣東防衛;蔣對前一項,以宋希濂反對為由拒絕同意,對後項則以兵力不足,予以婉拒。

30日,李宗仁空手而歸。

31日,蘇聯塔斯社廣播:已與中共東北當局簽定商務協定。

本月6日至月底,第四野戰軍發動宜沙和湘贛兩戰役,殲國民黨軍二萬人左右。

先是中共中央軍委於本年5月17日指示四野主力:以三個軍由宜昌、沙市間渡江,渡江後以兩個軍向寶慶(邵陽)前進,留一個軍在常德、益陽地區;以八個軍使於粵漢線方麵;以三個軍逐次位於武漢至嶽州(嶽陽)、嶽州至株州、株州至衡陽各線段;另以五個軍向株州方向推進,協同西路兩個軍殲白崇禧集團於湘、粵、桂邊界,繼向兩廣前進,以另外兩個軍向江西推進,由陳賡兵團協助作戰。至5月下旬,中央軍委又指示陳賡第四兵團,暫歸四野指揮,首先協助四野於宜春地區殲滅桂係主力,繼則待命入湘,抄襲白崇禧之後路,而後待命入川。至6月初,中央軍委又指示第四野戰軍:各軍到齊後,休整一個短時期,即分三路或兩路同時前進,一氣打到贛州、郴州、永州(零陵)之線,迅速分別殲滅白崇禧各部;對程潛、陳明仁,則努力爭取和平解決。

根據以上指示,四野決定於7月6日分三路渡江與南進。第十二兵團渡江後沿粵漢路前進;第十三兵團於宜沙間渡江;第十五兵團沿湘贛邊前進,協同二野陳賡兵團攻擊前進;第十四兵團沿粵漢線跟進(留一個軍在河南剿匪);第五十軍南下襄樊待命。本月6日進攻宜沙。16日占領宜昌、沙市,南渡長江。本月底占領慈利、臨澧、常德等城,殲國民黨軍一萬五千人。本月8日至19日。第十二、第四兵團於湘贛邊合圍白崇禧集團一部未成,殲敵四千六百餘人。

本月11日至14日,第一野戰軍進行撫眉戰役,殲政府軍四萬餘人,占領寶雞、鳳翔等地。

8月:

1日,國民黨中央非常委員會討論保衛華南、西北計劃。

同日,蔣介石之“總裁辦公室”在台北草山正式成立,下設八個組、一個設計委員會,包括軍事、外交、黨政、財政等方麵;蔣介石正式於台北指揮黨、政、軍、財各方麵。

同日,程潛、唐生智等發表局部和平宣言,接受中共和平八條件。湖南和平解放。

3日,國民黨中央非常委員會通過《反共救國案》。

5日,美國國務院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

6日,蔣介石飛抵韓國,訪問李承晚。同日,為美國白皮書事記如下日記:“對美國白皮書可痛可歎;對美國國務院此種措置,不僅為其美國痛惜,不能不認其主持者缺乏遠慮,自斷其臂而已。甚歎我國處境,一麵受俄國之侵略,一麵美國對我又如此輕率,若不求自強,何以為人?何以立國?而今實為中國最大之國恥,亦深信其為最後之國恥,既可由我受之,亦可由我湔雪也”。

8日,蔣介石與李承晚發表聯合聲明,主要內容為遠東聯盟和空中交通之事。

13日,毛澤東宣布定都北京。

15日,蔣介石決定於全台實行《三七五減租》,《三七五減租方案》亦擬定完成。東南軍政長官公署成立,陳誠任長官。

16日,國民政府對美國白皮書發表聲明謂,白皮書所指出:中共為完全的馬克思主義者及蘇聯破壞中蘇條約,令人引以為慰:但對白皮書之異議部分,中國政府保有詳加說明之權利。

23日,蔣介石由台北飛抵廣州,次日,飛抵重慶。

26日,解放軍一野自本月10日進行蘭州戰役,至本日解放蘭州。

自本月至10月中旬,解放軍第十兵團三個軍進行了福州戰役等,共殲國民黨軍三萬餘人。本月至本年11月份,解放軍三野第七兵團進行了舟山群島外圍戰役,占領島嶼三十餘個,殲國民黨軍近萬人。

9月:

1日,國民政府明令通緝朱德、毛澤東。

2日,重慶陝西街大火,延燒十餘小時之久,慘不忍睹,受災人達四、五萬人之多,蔣介石代表國民黨捐助五萬元。

7日,閻錫山抵重慶見蔣介石。

12日,蔣介石偕長子經國自重慶飛赴成都,並至戴季陶墓前致祭獻花。

14日,美國駐華大使館秘書師樞安向國民政府外交部聲明:“美國政府在國際會談中未提及台灣問題,亦無意幹涉台灣內政,至將來台灣問題之發展如何,此時自難逆料。”

16日,平原省梁山縣黃河決堤,河水與湖水彙集,注入小青河,十裏鋪以上黃堤腹背受水,梁山縣被黃水淹沒;入伏以來,華北各河不斷猛漲,造成嚴重水災麵積為三千九百十六萬二千畝,各河潰決達二百八十三處,已堵塞六十九處;河北省淹地八百九十三萬畝。全華北受災縣共九十餘縣。

17日,中共領導新政協籌備會召集第二次全體會議,通過《政協組織法草案》、《共同綱領草案》、《政府組織法草案》,並一致通過新政協全稱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確定參加新政協的單位四十五個,代表為五百一十人,候補代表七十七人,特邀代表七十五人,總共為六百六十二人。

19日,綏遠和平解放,董其武部接受改編。

20日,蔣介石發表《為本黨改造告全黨同誌書》。

同日,聯合國第四次大會開幕。

本月下旬,寧夏全境解放。甘肅二馬武裝被解放軍殲滅,甘肅解放。新疆陶峙嶽率部七萬餘人,宣布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解放。

自本月中旬起的一個月時間內,第四野戰軍主力和第二野戰軍一部,發動了衡寶戰役。自宜沙戰役、湘贛戰役勝利後,國民政府華中軍政長官白崇禧將其第五兵團二萬餘人,部署於衡陽至寶慶公路兩側和衡山至樂昌鐵路一線,以阻止解放軍向西南進軍。解放軍第十三兵團(西路軍)兩個軍於本月13日由常德、桃源地區向沅陵芷江挺進,至本年10月5日,先後解放沅陵、瀘溪、漵浦、辰溪、懷化、芷江、黔陽、會同等地,截斷白崇禧部主力西逃貴州道路。解放軍第十二兵團(中路軍)於本月中旬和下旬,以三個軍先後西渡湘江,集結於衡寶線以北婁底、湘鄉、中鋪一線,另外兩個軍展開米水北岸、湘江東岸,牽製衡寶地區之敵。至10月2日,第十二兵團以主力向青樹坪、永豐白果市攻擊前進。白崇禧發現解放軍主力南下後,急調樂昌等地區兩個軍加強衡寶線,企圖會同該線之第七軍及第一兵團,遲滯解放軍南進。四野林彪等,認為白欲於此決戰,即於10月5日,令第十二兵團等,就地待命,待大敵當前時,采取誘敵深入之法,主力後移。並令第十三兵團等亦停止南進,由芷江、會同折向寶慶、祁陽地區;令第四十六、十八軍西進,準備在衡寶地區尋白之主力決戰。10月6日,午夜,因解放軍第一三五師未接到停進命令,直插敵之側後,白崇禧下令所部全線向廣西撤退。7日,第四野戰軍總部發現白集團已全線收縮,立即命第一三五師於靈官地區阻敵南逃,令第十二兵團迅速追擊。10月9日,將白崇禧之第七軍所屬五個師合圍於祁陽以北地區。10月10日,解放軍集中四個軍對白崇禧部第七軍發起總攻,自東、北、西三麵攻擊,激戰至11日,殲第七軍二萬餘人,並乘勝解放衡陽、祁陽等湘南廣大地區。解放軍第十三兵團,則在武岡及其以北地區殲國民黨軍一部;第四十七軍於16日解放大庸、桑植等城。此時,白崇禧集團已大部逃往廣西省境。解放軍第十二兵團即於祁陽地區停止前進,衡寶戰役結束,共殲國民黨軍四萬七千餘人。

本年晚些時候,第四野戰軍又進行了廣西戰役,殲白崇禧集團十七萬三千餘人,解放廣西全境。白之餘部,逃往緬甸。白先逃海南島,後逃台灣。

與此同時,貴陽、遵義相繼解放,政府軍宋希濂部四個師被殲滅。至12月份,雲南、西康宣布和平解放,盧漢、劉文輝等宣布起義。

臨近年底,解放軍二野和一野,聯合進行成都戰役,解放四川,全殲胡宗南集團。

21日(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開幕,毛澤東在開幕詞中宣告: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會議一致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共同綱領》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族的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各級政權機關,一律實行民主集中製”。會議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定於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采用公曆紀年,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國旗為五星紅旗。

23日,美國總統杜魯門聲明:蘇聯在過去數周中,曾試爆原子彈。

27日,國民政府出席聯合國大會代表團向聯大提出《控告蘇聯違反中蘇條約侵華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根據政府組織法,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周恩來等五十六人為委員,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同時選出以毛澤東為主席之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總計委員數目為一百八十人。該全國委員會通過了第一屆會議宣言。朱德致閉幕詞。會後毛澤東與全體政協代表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鏟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