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豫北偽軍劉昌義等率眾三萬人反正。
14日,中美英三國經濟會議在香港召開。
16日,中國政府派代表團駐緬甸,以曾養甫為代表團團長。國民政府實行田賦征實。
18日,蔣介石再申抗戰決心。並聲明一定收複東北失地。
22日,中緬成立移民協定。
29日,美英蘇舉行莫斯科會議。
10月:
9日,中國社會黨、青年黨、農工黨、鄉村自治派、職業教育社組成中國民主政團。
16日,第三次南嶽軍事會議開幕,至21日閉幕。此次軍事會議中,蔣認為第二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損失慘重,未達預期目的,因而又再次強調以持久戰對敵之速決戰,在戰役過程中,以穩、慢處之,一旦圍殲條件成熟,就聚而殲之。
18日,東條英機於近衛內閣倒台後,組織軍人內閣,東條升上將,兼任陸相。
20日,德軍逼近莫斯科。
24日,蘇聯宣布停止供給援華物資。
11月:
5日,日本政府宣布派來西三郎赴美協助日本駐美大使野村與美國談判。同日,裕仁批準修訂後的對美、英決戰之《帝國國策實行綱要》,並限日美談判協議,必須於12月1日零時以前達成,否則即行開戰。
6日,日本參謀總長杉山元奉裕仁之命下達大陸命第556號命令,準備對美國作戰。
10日,中國駐美大使胡適與羅斯福總統交談時局意見,胡氏轉達中國政府意見,希望仍對日寇持強硬立場。
11日,中國政府命劉師舜為駐加拿大公使。
14日,美國下令撤退駐華海軍陸戰隊,有對日妥協跡象。
17日,第二屆國民參政會第二次會議在重慶舉行。至27日閉幕。
20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考慮與日本達成協議。此因美國認為對日作戰準備不足,須簽協議拖延時間,傾向於訂立三個或六個月協議,並有限度恢複日美通商,再給日寇輸血。此對中國威脅極大。
22日,美國政府將此意告知胡適。胡適立即電告重慶。蔣介石接電後,極為憂慮,立即電示胡適,令其設法阻止美國政府對日妥協;亦令在美之宋子文轉告此意於美國陸、海軍軍部。但均無效果。
24日,胡適又將此情況電告重慶。蔣介石亦同時將此轉告邱吉爾,希望邱氏勸阻羅斯福。邱吉爾接電後,立即致電羅斯福,堅決反對羅氏對日簽訂任何臨時協定,他對羅斯福說:“中國如果崩潰,將大大增加英、美共同的危機”。由於邱吉爾之堅決反對,羅斯福改變了妥協態度,拒絕與日寇談判,使國際局勢轉危為安。
22日與24日,中美英澳荷五國外長在華盛頓兩次開會,會商對日問題。
25日,德、意、日三國續訂《防共協定(延長五年)》,保加利亞、丹麥、芬蘭、克洛地亞、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和南京偽政權,亦加入該協定。
26日,美國國務卿和日本駐美大使野村正式聲明各自基本立場。美國國務卿赫爾於聲明中促日寇撤退侵華日軍,重申重慶國民政府為中國惟一合法政府。
28日,胡適、宋子文訪晤羅斯福總統。
29日,東條英機重申“睦鄰”、“防共”、“經濟提攜”三原則,並攻擊英、美對遠東政策。
自本月始至本年年末,第十八集團軍山東縱隊一一五師師部於沂蒙山區進行反“掃蕩”作戰。
該山區是山東抗日根據地之中心地區。自本年11月初,日軍第二十一師團和獨立混成第五、六旅團各一部,由沂水莒縣向西;日軍第十七、三十二師團各一部由臨沂地區向北;第三十二師團、獨立混成第十旅團各一部由新泰、蒙陰、平邑、費縣向東,對沂蒙山區分進合擊,逐步縮小包圍圈。日軍對經過地區實行三光政策,並到處設立據點。一一五師與山東縱隊采取遊擊戰,分別轉移,運動於內外線之間,於有利時機即予敵以打擊,或殲其一部,進行反“掃蕩”、反“清剿”作戰。
12月:
1日,裕仁天皇批準對美、英、荷三國開戰。
2日,中國行政院任命劉多荃為熱河省政府主席。
8日,淩晨1時20分,日軍突襲珍珠港美國海軍基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機炸沉美國戰艦八艘、輕巡洋艦三艘、驅逐艦三艘、飛機一百五十五架,美軍傷亡官兵三幹三百餘人。同日美國、英國以及加拿大、荷蘭、澳洲均對日宣戰;日本對英、美宣戰。沂蒙山區日軍主力因而陸續撤出,隻留少數部隊在沂蒙抗日根據地繼續“掃蕩”,山東縱隊則破壞日軍交通與攻擊敵之各據點,先後攻破敵數十個據點。
同日,中國國民黨中常會召開特別會議,討論中國今後方針。上海守四行倉庫八百壯士恢複自由(原在租界被扣押)。
9日,中國政府對日本、德國、意大利宣戰。
16日,蔣介石致函美國總統羅斯福,建議定期在重慶召開聯合軍事會議,商討軍事統一指揮,與實現軍事同盟。日寇侵占澳門。
17日,美國政府派尼米茲上將任太平洋艦隊司令(亦雲18日)。
18日,日寇占領檳榔嶼。
本月中旬至下旬,國民黨五屆九中全會在重慶召開,通過《確定本黨今後黨務推進方針》、《確定當前戰時經濟基本方針》、《戰時人民團體指導方針》、《增進行政效能履行法治製度以修明政治》及《授予總裁大權以期迅速完成抗日勝利建國成功》等案。在這次會議上,蔣認為抗戰四年以來取得重大勝利,打破裕仁大陸政策,迫敵南下參加對美英作戰,在政略上取得了完全勝利。
20日,美國空軍誌願隊“飛虎隊”在昆明首次對日寇飛機作戰獲捷。
23日,蔣介石召集中、美、英軍事代表會議,通過《遠東聯合軍事行動初步計劃》,次日閉幕。
25日,日寇侵占香港,港督楊格向日軍投降。
27日,國防最高委員會議決,外交部長宋子文(本月23日任命)到任前,由蔣介石兼代外長。
31日,羅斯福函請蔣介石擔任中國戰區盟軍最高統帥。中國同意派軍隊入緬協助英軍作戰。
本月中旬起,湖北日寇為策應香港南洋作戰,打通粵漢線,摧毀中國抗戰力量,發動第三次長沙會戰(12月19日)。蔣介石仍采取各戰區全麵配合,誘敵深入之計,並分別阻擊日寇九江、安義方麵援軍,仍然對敵完成包圍圈,以第九戰區為主力,圍殲日寇於湘北地區;於1942年1月15日結束戰鬥。此役共殲日寇五萬六千九百四十四名,給美國人以極大之振奮,美國答應借給中國政府五億美元。美國記者福耳門更發出如下報道:
“中國第三度長沙大捷,證明了一個原則,那就是中國軍隊的配備,若能與日軍相等,他們即可很輕易地擊敗日軍。”此次中國軍隊擔任主要戰鬥任務者為第九戰區第二十、五十八、三十七、九十九、十、二十六、七十三各軍。日軍為第十一軍之三、六、四十、三十四各師團等,共十二萬人。
從本月初開始,新四軍第五師一部於湖北漢陽西南之侏儒山對偽軍“定國軍”發動五次進攻作戰,曆時六十天,基本殲滅偽定國軍第一師,控製了川漢沔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