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1939年 民國二十八年(3 / 3)

11月5日,該會閉幕。

31日,行政院任命李品仙為安徽省政府主席。

本月,美國空軍誌願隊之飛機二十架,配合中國陸軍作戰,本月3日轟炸漢口日軍機場,炸毀日軍驅逐機二十四架和修理之飛機十餘架。本月14日,該誌願軍再次轟炸漢口敵人機場,擊落敵機三架,炸毀敵機五十餘架。

11月:

1日,日本興亞院召開臨時會議,通過成立汪偽“中央政府”之具體方案。同日,汪精衛與上海梅機關(日本特務機關)之影佐正式談判。

國際主義戰士、加拿大共產黨員、著名外科醫生白求恩大夫於中國華北敵後抗日戰場河北完縣逝世。毛澤東寫《紀念白求恩》專文頌揚他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

13日,斯大林複函蔣介石,表示對華友好關係不變。

21日,12日至本日,國民黨召開五屆六中全會,期間通過《定期召集國民大會並限期辦竣選舉》及平抑物價、掃除全國文盲等案。並決議推蔣介石兼任行政院院長,孔祥熙為副院長。

本月中旬開始,中國陸軍桂南行營(白崇禧)和張發奎第四戰區,針對日軍之進攻,進行桂南會戰。此次會戰持續一年時間,擊破日寇急欲侵占桂南割斷中越聯係,封鎖中國大後方之計劃。

是役,係日寇為切斷中國與越南聯係和欽州、東京灣的海上交通,封鎖中國抗戰大後方,並進窺中國大西南而發動的。日本方麵調動陸海空軍十餘萬人、艦艇五十餘艘、航空母艦二艘、飛機百餘架。由“華南派遣軍”司令官安藤利吉指揮,自東京灣(非日本東京)地區向桂南進犯、奇襲。

中國方麵,以桂南行營主任白崇禧為總指揮,以張發奎第四戰區所部徐廷瑤第三十八集團五個軍為主力軍。蔣介石11月22日電令白固守南寧,如無命令而撤守南寧,則以軍法從事。23日,蔣再電白:以第十六集團軍固守南寧,無令不得撤退;於邕欽一線,以指定部隊破壞交通,阻敵前進;第五軍集結賓陽地區待戰。但因南寧地區隻第四十六軍、第三十一軍,兵力單薄,無力抵擋,11月26日南寧被日軍攻陷。蔣又電令第十六集團軍於武鳴、賓陽地區,於運動戰中阻敵北進,而以三個師兵力在邕欽公路兩側阻擊日寇後續部隊。另以一部於西江西岸貴縣、興業以西地區活動,防止日寇東下。第五軍主力集結大塘附近,掩護後續部隊之集結。另以一師兵力,於賓陽地區策應前方作戰。邕寧公路則應進行破壞。12月1日,第五軍軍長杜聿明致電蔣介石,提出於12月10日前反攻南寧。12月6日,又致電白崇禧,改於12月15日前反攻南寧,並請求以空軍支援。白氏具體部署反攻軍事如下:斷南寧敵之後路及其與南寧之外之聯係;炮兵陣地一日一換,免受敵空軍轟炸;炮擊應集中一、二個攻擊點,不可分散使用;攻城炮兵第一日於下午3時以後,第二日於9時以前轟擊;步兵進攻時間在日落後或日出前;挑選二、三個連為突擊隊,最先頭部隊帶防毒麵具;每方麵部隊之攻擊地點,預先劃定於線上,每個攻擊地點,選敵薄弱之點進攻,每方麵軍隊應有二、三個預備陣地;首先攻破敵陣線之軍隊應先以信號通知各軍,以免自相衝突;陸軍進攻時應以空軍配合之。12月18日,中國軍隊開始分三路反攻。敵亦增援桂南。其間發生昆侖關反複爭奪戰,戰鬥殘烈,1940年1月,杜聿明第五軍收複昆倉關,擊斃日寇旅團長中村正雄,殲滅該旅團。3至4月間,日寇又發動靈山之役,和邕欽路西側掃蕩戰,未能得逞。10月,中國軍隊再起攻勢,28日收龍州。30日,收複南寧。11月中旬,驅逐日寇殘部出鎮南關,桂南會戰結束。此役重創日軍,殲敵數萬之眾。

24日,日寇攻陷南寧。

25日,蔣介石電雲南省政府主席龍雲,令其加強滇、粵鐵路守備。

12月:

4日,吳佩孚卒於北平。

5日,中蘇空運開航。

21日,國民政府明令:特派龍雲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昆明行營主任。

30日,蔣介石記下怨恨中共與其軍隊的日記:“接朱德等通電,要求懲辦反共人士,取締反共言論等,其亂跡已顯,但其用意仍在乘機擴充地盤,鞏固其邊區,甚恐我軍進剿也。此種亂黨叛徒,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其難養有甚於小人也。”

日汪密約《日華新關係調整綱要》在上海簽字。該秘約主要是:(一)中國承認偽滿洲國。(二)在新國交恢複以前,“維新”、“臨時”兩政府經辦事項,由“中央政府”加以繼承。(三)確保日本在“中央政府”外交、教育、宣傳、文化以及軍事方麵的權利和合作關係。(四)承認日本在內蒙、華北、長江下遊、廈門、海南島及其附近島嶼的政治、經濟以及地下資源的開發利用權利;並承認在以上地區防共、治安之駐兵權及駐兵地區有關之鐵路、航空、通訊、港灣與水路在軍事上的要求。(五)在“中央政府”及各級機構中聘請日本軍事、財政經濟、技術顧問,以確保以上各條件的執行。此外還有《關於日華新關係調整的基本原則》及其細則、《秘密諒解事項八件》、《機密諒解事項三種》等。

31日,中國軍隊於桂南會戰中獲得昆侖關大捷。殲日寇一個旅團,擊斃日寇旅團長中村正雄。

本月,國軍朱懷冰第九十七軍進入冀西,向平漢路以西之中共遊擊縱隊發動進攻。

本年10月份至12月份中共之晉察冀軍區進行冬季反“掃蕩”戰。擊破敵人第二十六、一一〇師和獨立混成第二、三旅團之大“掃蕩”。

該反“掃蕩”戰共分三個階段:自10月24日至11月8日,為第一階段。11月7日,於冀北黃土嶺擊斃日寇旅團長阿部規秀中將。11月下旬至30日為第二個階段。12月上旬,為第三個階段。此次反“掃蕩”共持續四十五天,作戰一百零八次,斃傷敵三千六百餘人,擊斃敵人中將“名將之花”阿部規秀。敵人挽曰:

“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

本年冬,國民黨製定了《限製異黨活動辦法》、《異黨問題處理辦法》、《處理異黨問題實施辦法》、《運用保甲組織防止異黨活動辦法》、《第八路軍在華北陝北之自由行動應如何處置》等一係列限製中共及其軍隊的文件。

本年至1940年春,國共之間發生了一係列磨擦和鬥爭:陝甘寧邊區浮化、枸邑、正寧、寧縣、鎮原地區發生雙方武裝鬥爭;華北國民黨軍朱懷冰部襲擊八路軍太行山地區;並有平江慘案、馬莊慘案等等。毛澤東即於此情勢下,在11月間向報界提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之原則。

本年11月開始,蔣介石發動冬季攻勢。自蘇德互不侵犯條約(1939年8月23日)簽訂,日寇惶惑,其關東軍則不得不用於防蘇,因而與“中國派遣軍”(日寇侵華關內軍)首尾不能相顧,大大削弱其侵華勢力。而本年之隨棗與第一次長沙會戰中,中國軍隊又連連獲勝。因此,蔣介石認為此時,日寇已處於不利地位,中國應轉守為攻,爭取抗戰勝利之時機已到。於是又發動冬季攻勢,欲取最後勝利。

此時日寇在華陸軍已達一百數十萬人,飛機八百架;在華海軍力量為其海軍四分之一強。但相當一部則在中國東北。關內為73萬人左右。

11月中旬,蔣介石策定反攻計劃如下:以中央直轄整訓隊加入二、三、五、九各戰區;於武漢附近、長江下遊大通等地區、珠江流域、晉南三角地帶發動主攻,第一、四、八、十及蘇魯、冀察各戰區,牽製多方麵之敵,實行助攻。

第四戰區於11月27日,第一、二戰區於12月上旬,第三、五、八、九備戰區於12月中旬,向各自指定目標開始攻擊(南起北海,北至包頭)。

自冬季攻勢以來,中國軍隊自珠江流域至桂南江漢間迭挫日寇;南京至九江間、黃河流域、魯蘇與冀察地區、以至綏西、包頭地區,均給日寇以嚴重打擊。此次冬季反攻,大小千餘仗,殲敵十數萬之眾,雖未達預期目的,亦予敵以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