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1937年 民國二十六年(2 / 3)

21日,蔣介石接見英國大使許閣森,促英、美共同發一個明確表態之聲明,以製止日本侵略。

24日,北平各大學教授發表時局宣言,要求政府對日抗戰。

25日,蔣介石接見美國大使詹森,告訴美大使:東亞局勢已至最後關頭,美國政府應作轉危為安之計。

26日,侵華日軍司令香月清司向宋哲元發出最後通牒,要其第二十九軍撤出平津地區,宋哲元拒絕日本無理要求,並令第二十九軍進行抗戰。

27日,中國外交部聲明:兩旬以來,中國政府已盡和平之最大努力,此後一切事態之責任,應完全由日本政府負責。

31日,被捕七君子沈鈞儒等在蘇州獲釋。

8月:

本月,日本政府議定《基本國策》,決定對中國發動更大規模侵略戰爭。

本月上旬,蔣介石下令五個集團軍防守東自膠濟路,西至隴海路河南段之華北黃河沿線,並確定持久戰戰略計劃。中旬蔣發表《敵人戰略政略的實現和我軍抗戰勝利的要道》,正式確定持久抗戰戰略原則。文雲:“日寇要速戰速決,我們就要持久戰……我們要以逸待勞,以拙製巧,以堅毅持久的抗戰,來消耗他的力量……挫折他的士氣。他不能實現速決戰的企圖,他就要失敗,也就是我們的勝利”。其具體作戰戰略原則是:引敵於長江下遊仰攻,不使日寇自華北長驅直入,占領華中,以避免中國政府與軍隊,以及大量工業設施,被阻於東南沿海。當時中、日雙方兵力對比如下:

中國軍隊:現役一百八十萬人,一百八十二個步師、四十個獨立旅、九個騎兵師、六個獨騎旅、四個炮兵旅、二十個獨炮團、三個工程兵團、五個化學兵團、防空兵和高射炮七個團、三個通訊兵團、四個交通兵團、一個鐵道兵團、保護鐵道之五個鐵甲車大隊。海軍:一、二、三艦隊、巡防艦隊、練習艦隊、測量艦隊、直轄艦隊等,共五萬九千噸。空軍:轟炸機三個大隊、驅逐機三個大隊、偵察機兩個大隊、攻擊機一個大隊、直轄四個中隊,合計飛機三百四十一架。

日本軍隊:現役兵、三十八萬人,預備役七十三萬八千人,後備役八十七萬九千人。第一補充兵役一百五十七萬九千人,第二補充兵役九十萬五千人。各種兵役共為四百四十八萬零一千人。戰鬥兵屬於現役、預備役、後備役者,共一百九十九萬七千人。其餘皆為後勤兵與補充兵役。海軍(船艦)一百九十萬噸。空軍(飛機)二千七百架。

2日,宋美齡發起之中國婦女慰勞自衛抗戰將士總會在南京成立。

4日,北平失陷。

12日,國民黨中央常會決議:撤銷國防會議及國防委員會,設立國防最高會議。國防最高會議及黨政聯席會議,商決抗戰大計。決定推舉蔣介石為陸海空軍總司令,以軍事委員會為最高統帥部。

13日,“八一三”上海抗戰開始(見後)。

14日,國防最高會議舉行第一次會議,議決:(一)外侮雖告急迫,政府仍應在南京,不予遷移。(二)對日抗戰不采取宣戰與絕交方式。至16日,國防最高會議常會決議:由國民政府授蔣介石為三軍大元帥,統帥全軍。

同日,東南亞著名華僑領袖陳嘉庚等發起成立馬來亞、新加坡華僑籌賑祖國傷兵難民大會委員會,至次年10月,東南亞各國四十多個華僑救國團體代表在新加坡集會,一致決議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推陳嘉庚為主席。莊西言、李清泉為副主席,其分支機構遍布南洋各國,對中國抗戰作出巨大貢獻。

18日,財政部設立中央、中國、交通、中國農民銀行聯合辦事處。

19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派陳誠為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

20日,將平漢、津浦線劃為第一戰區,由蔣介石兼任司令長官;劃江蘇南部和浙江省為第三戰區,以馮玉祥為司令長官;第二戰區以閻錫山為司令長官,中共第八路軍歸第二戰區統轄,朱德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何應欽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

21日,中蘇訂立《互不侵犯條約》。

22日,中國共產黨宣言服從國民政府,參加抗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改編陝北紅軍為第八路軍,以朱德為總指揮,彭德懷副之。

25日,朱、彭發表擁蔣抗日通電。

朱德(1886~1976),字玉階,四川省儀隴縣李家灣人。父朱世林,為佃農,母親姓鍾,勤勞持家。朱德自幼過繼與伯父朱世連為嗣,在伯父資助下,得入學讀書,主要讀了五經四書和幼學瓊林、二十四史以及左傳等書,打下國學基礎。

幼年即感於農民的貧困,萌生救國救民之意。1906年,入南充高等小學堂讀書,半年後轉入順慶府中學堂學習,受到維新派老師的思想影響。學堂監督為張瀾,張公開宣傳救亡思想。1907年,入四川高等學堂附設之體育學堂,一年畢業。同年欲加入同盟會而未果,但讀到了同盟會機關報《民報》。1908年,與朋友共同回儀隴縣籌辦高等小學堂,朱德任體育教習,兼庶務。10月,又辭去教職。1909年,步行到昆明,考入雲南講武堂步兵科。同年加入同盟會。次年,選入特別班,1911年夏提前畢業,於蔡鍔部任少尉司務長。此間,他向蔡鍔借讀了孟德斯鳩的《法意》,以及關於華盛頓、彼得大帝、明治改製等書,和中國革命黨人批判帝製的報刊。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後,雲南繼之光複,朱德任隊官,率部攻占總督衙門,戰功卓著。1912年8月,轉為國民黨員,未久,雲南講武堂開學,朱德任區隊長,兼軍事教官。1913年,返回蔡鍔麾下,任營長,護衛滇邊有功,升任團長,1915年12月25日,雲南護國軍起義,朱德任滇軍補充隊第四隊隊長,負責訓練新軍。1916年1月,任滇軍步兵第十團團長。1月16日,蔡鍔護國第一軍進軍四川,朱德改任第六支隊長,自昆明出發,所部軍紀嚴明,於棉花坡戰鬥中,任指揮官,重創北洋軍張敬堯部。3月,於瀘州之役任主攻,在蘭田戰鬥中擊潰張敬堯部。朱德作戰時,身先士卒,勇敢沉著。進攻在前,撤退在後,深得部下擁護,加之運籌多謀,戰無不勝,為護國戰爭之先鋒。6月進駐瀘州。7月升任少將旅長,聞名軍中。

1918年,請好友孫炳文當旅部谘議,受孫影響,吸收家人組成學習小組,學習新思想,讀《新青年》等進步刊物。同時參加詩社,有十八首詩被刊印。1920年,四川督軍熊克武提出驅逐客軍口號,滇軍返回雲南,參與驅逐唐繼堯之役。任雲南省警察廳長。嚴懲貪官,支持學生運動,1922年唐繼堯重返昆明後,朱德離開雲南,轉赴上海,再轉北京,找到孫炳文,複返回上海,同去拜望孫中山,孫中山知其為護國勇將,留他組織駐桂滇軍討伐陳炯明,並先付軍餉十萬元,朱德以出國學習心切,婉言拒絕,決心赴德國學習馬克思著作和軍事。旋隨孫炳文找到陳獨秀,提出參加中共之要求,但被拒絕。10月,朱德與孫炳文抵達德國柏林,於柏林見到周恩來,向其陳述入黨決心,11月,經周恩來、張申府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朱德入哥廷根大學,進修社會科學與哲學,學習馬克思著作,並閱讀了《共產黨宣言》以及《共產主義ABC》等書。1925年初,返回柏林(時周恩來已回國),主編油印刊物《明星》宣傳馬克思主義,其間兩次被捕,第二次被捕後,被驅逐出境,轉赴蘇聯,旋入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同時參加軍事訓練班學習軍事,學習中總結出打勝就打,打不勝就走,必要時帶兵上山等軍事方策。

1926年7月北伐開始,朱德奉命回國,了解孫傳芳、吳佩孚的兵力部署。7月底,又到四川作楊森的工作,使其不支持北洋軍閥,其間,楊森炮擊肇事英國兵艦。9月,朱德回漢口向北伐軍總部報告爭取楊森經過,編楊森為國民革命第二十軍,楊森任軍長,朱德任黨代表。其間與劉伯承等發動了瀘順起義,雖未成功,但作了中共掌握軍隊之嚐試。同年底,離開四川,轉任駐贛滇軍朱培德之第五路軍總參議,兼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團長。1927年2月,在開學典禮上,提出打倒新軍閥。“四一二”反共政變後,參加領導“八一”南昌起義。1928年10月,率起義軍在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師,建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後任軍長、軍團長、紅軍總司令。

彭德懷(1898~1974),湖南省湘潭縣烏石寨人。出身貧苦農家。母早逝,幼而失學,父病重,家產賣光,靠祖母為生,祖母則帶孫兒們討飯。彭不肯討飯,自己砍柴出賣,補貼家用。十歲後為人放牛。十三歲到煤窯當童工,二年後,回家鄉當短工,或賣柴、捕魚掙錢。這時,他崇拜劫富濟貧之英雄易華,易華之塑像就在他家鄉烏石峰上。彭之伯祖父曾是太平軍士兵,常為其講太平軍故事。十五歲,參加農民“鬧糶”,搗壞地主糧倉,逃到湘陽當堤工。1916年,投湘南陸軍二師當兵。三年後升任排長,足以養家。1920年,參加湘南鬧餉風潮。

1921年,升任代理連長,於連中成立“救貧會”。秘密處決過一個惡霸地主。1922年,和黃公略一同考入湖南陸軍軍官講武堂。1923年8月畢業,仍回原營當兵,升任連長。因其屢立戰功,1926年升任營長,改隸國民革命軍第八軍,參加北伐,攻打武昌南門,此間結識段德昌,閱讀了《共產主義ABC》等書。在軍中每天吃飯前,規定士兵們呼喊“我們吃的是農友的飯,穿的是工人的衣,我們要為工人農友服務”。1927年“四一二”反共政變後,湘南陸軍第一師改編為獨立第五師,彭任一營營長。年底升任一團團長。1928年4月,彭德懷參加中國共產黨。11月22日,彭德懷發動平江起義,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彭德懷任軍長,滕代遠任黨代表。12月11日,彭率紅五軍衝破重重堵截,抵達井岡山,與紅四軍會師。1930年,紅五軍擴編為紅三軍團,下轄五、八兩個軍,彭德懷任總指揮。

22日,中共中央在陝北洛川馮家村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毛澤東起草之《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主要是團結抗日;鞏固後方,肅清漢奸賣國賊與親日派;改良人民生活;改革政治機構等。還通過《關於目前形勢和黨的任務的決定》,指出要發動全民的抗日戰爭,批評蔣介石隻發動政府與軍隊的抗戰為片麵抗戰。

25日,會議結束。

24日,日寇攻陷南口。

25日,日寇海軍第三艦隊司令長穀川宣布封鎖上海至汕頭之中國沿海。

27日,國民黨中常會議決:於此非常時期,中常會不能按期舉行,所應提商之事件,由常務委員三人先行批發,報告中常會追認;中央政治委員會應提商立之各件,先由政治委員會主席批行,再報告政治委員會追認。

28日,軍事委員會任命李宗仁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

31日,蔣介石對路透社發表談話,指出:國際間為謀世界全局安全,應對日本侵略行為進行幹涉。

本月中旬,上海抗日戰役(“八一三抗戰”)爆發。

蔣介石根據其抗日戰略原則,主動於上海製造事件,挑起日軍集中主力攻擊上海而將華北作戰置於次要地位。此前之本月9日,上海虹橋機場中國保安隊開槍擊斃橫闖機場之日軍上海特別陸戰隊西部派遣隊隊長大山勇夫中尉和司機齋藤。事後中國政府指責日軍首先開槍打死中國守軍一人,守軍被迫進行反擊。但守軍死屍是由死囚扮成,日軍看出破綻,極為惱怒,作好戰鬥準備,13日,即向上海發動進攻。蔣介石立即令張治中亦發動總攻擊,立意於上海大打一仗,引敵上鉤。其第一期戰役部署:

第一戰區:對平津方麵,迫近當麵之敵,進行柔性攻擊。限製敵軍轉移兵力於平綏路;同時抽調平漢路北端三個師向懷來、萬全轉進,協助第二戰區作戰;於山東半島,極力縮小對青島之包圍圈。

第二戰區:主要持久固守華北,阻平津之敵沿山西南下。

第三戰區:重點對淞滬之敵作戰,並阻敵於浙江沿海登陸。

第四戰區:對敵海、陸軍對我之擾亂,進行完全戰備。

海軍:閉塞吳淞口,擊滅吳淞口以內敵艦。並以一部兵力協助要塞和陸軍作戰;空軍主要協助陸軍對淞滬之敵作戰。本月28日後之數日,羅店、吳淞相繼失陷。

本月中旬(8月14日)中國空軍第四大隊(高誌航)支援“八一三”上海抗戰,於上海、杭州上空對日寇空軍展開激戰。高率鄭少愚、李桂丹兩個隊,共二十七架飛機,擊落來襲日寇飛機轟炸機三架,首創記錄。次日,日寇出動飛機六十餘架空襲杭州、嘉興、南京等機場。中國空軍第九大隊,於杭州曹娥江上空,擊落敵轟炸機四架;第四大隊於杭州上空擊落日寇飛機十六架,複於南京上空協助第三、五大隊作戰,擊落敵機十四架。16日。中國空軍之第三、五、四大隊,擊落敵機八架,經二日空戰,共擊落敵機四十六架,並將日寇“鹿屋”及“木更津”海軍航空隊殲滅,戰果輝煌。17日,中國空軍二、五、七、四大隊前往日寇陣地轟炸,擊落敵機二架。中國空軍閻海文座機中彈,閻跳傘誤入日寇陣地,擊斃數敵後舉槍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