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吳督師反攻,又敗,其左路包抄之軍,又被奉軍空軍偵知,而被伏擊。吳佩孚大敗,奉軍攻克石門寨。
17日,奉軍第三軍副軍長郭鬆齡攻克三道關,繼向臨榆進擊。
18日,再克二郎廟、毛家溝、角山寺。
19日吳佩孚再次督師三路反攻,激戰數時未勝;奉軍一、三聯軍進入關內,然後分攻灤州與秦皇島;奉、直軍於角山寺、二郎廟、沙河寨等地反複衝殺至十餘日,不分勝敗,吳佩孚力爭“收複”以上地區而未得。
9日,廣西北軍附庸陸榮廷通電下野。
10日,廣州商團再謀叛亂。
11日,廣州組織革命委員會,孫中山自任會長,派許崇智、廖仲愷、蔣介石等六人為全權委員,負責敉平商團叛亂。
13日,孫中山改“討賊靖國軍”為“建國聯軍”。
同日,蘇浙戰爭結束,盧永祥戰敗,通電下野,轉赴日本。
15日,廣州大本營敉平英國人操縱之商團叛亂。
19日,孫中山任命張繼、王用賓、劉守中、續桐溪、焦易堂為軍事委員,聯絡北方軍事。
20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議決以黃居素代李章達農民部長職;實業部改為商民部,以伍朝樞為部長;邵元衝代理海外部長;廖仲愷複任中央常委。
23日,馮玉祥等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此前22日,馮玉祥、胡景翼於北京北苑召開軍事會議,議定主和,反對再戰,並由馮、胡等共同署名發表主和通電。本日,馮軍第二十二混成旅、第八混成旅大部、第十一師一部開進北京,占領城內各電報局、電話局、交通機關與“總統府”,迫曹錕下令免去吳佩孚要職,改任青海墾務督辦,並改組內閣。
24日,馮玉祥致電孫中山,邀其北上討論國是。對於“總統”之去留,則尚無置一詞,時人非議之為爭之“儲君”,並非真正主和,馮等亦有所聞,幾日後,通電南北政要,主張政治改革,建立民治基礎,與和平統一。
同日,曹錕被迫下四道命令:(一)前敵停戰。(二)撤銷討逆軍總、副司令職。(三)撤銷吳佩孚本兼各職。(四)特派吳佩孚督辦青海屯墾事宜。
25日,王承斌等通電擁馮玉祥為總司令,馮玉祥改稱所部為國民軍,下轄本部與胡景翼、孫嶽共三個軍。
26日,馮玉祥等擁立段祺瑞為國民軍大元帥。直係齊燮元、孫傳芳通電討馮。魯軍北上,援助吳佩孚。
27日,奉張因吳佩孚於天津繼續備戰,複下總攻擊令。直軍撤退,奉軍第二軍取道冷口,進逼灤州,次日攻占灤州、昌黎;閻錫山亦助馮玉祥,出師進駐石家莊,截斷京漢線,劉鎮華亦派軍進駐潼關,為馮軍後援。吳新田率一師之眾,與劉協同行動;魯省鄭士琦,見風使舵派兩旅扼守津浦路,以阻吳佩孚率軍南下,同時派軍南阻齊、孫自津浦北上。吳佩孚見四麵被圍,乃冒充代行“總統”之權,罷馮玉祥、張作霖等官職,而任命以上各武人以巡閱使、督辦等職,以離間之,但此時之吳佩孚,四麵楚歌,已無人應之,惟有長江流域之齊燮元、蔡成勳、孫傳芳、馬聯甲、周蔭人等人通電討馮。
31日,北京政府(馮玉祥主持)準顏惠慶與內閣閣員辭職,特任黃郛兼任國務總理,王正廷、王永江、李書城、杜錫珪、張耀曾、王乃斌為外交、財政(王正廷兼)、陸軍、海軍、司法、農商總長;黃郛兼代交通總長。
本月上旬(6日),孫中山任命譚延闓兼建國軍北伐總司令,程潛為建國軍攻鄂總司令。本月9日,孫中山函蔣介石,決破釜沉舟進行北伐,放棄廣州不安之地。蔣表示不同意見。至中旬,改討賊靖國軍為建國聯軍,任命唐繼堯為聯軍副元帥。16日至26日,孫中山致八電與蔣介石要其運械三千至韶關,決心北伐到底,蔣拒未執行。中旬時,樊鍾秀建國豫軍因北伐無繼,孤軍深入而受挫,向湘邊退卻。此間,孫中山所派贛、鄂宣撫使林支宇於常德召開北伐軍事會議,熊克武出席,胡景翼亦派代表參加,具體商討北伐軍會師武漢計劃。湖北蕭耀南則組成五省聯防,進行對抗。至25日,孫中山電許崇智,表示繼續北伐,非到武漢不可;並要許調張民達部到韶關候命。26日,樊軍複退至湘、桂邊界。27日,孫中山電複馮、段、準備北上。同日,又諭蔣介石練好新軍後到韶關候命,並仍要其運三千支槍來韶關,意在繼續北伐。蔣介石仍拒絕執行。月底,孫中山回抵廣州,準備北上。
11月:
1日,馮玉祥等電催孫中山早日北上,討論國政。
2日,曹錕辭“總統”職。黃郛以代攝國務總理攝行總統職權。
3日,孫中山至黃埔軍校訓話,講述自由平等之真諦,是革命軍人、官吏犧牲個人之自由平等,以求革命成功,為團體爭平等自由,進而“為人民在政治上爭平等自由”;並說明此次應邀北上之目的,在致力於和平統一。
奉軍攻占蘆台,吳佩孚率三千人由塘沽乘船南逃,直奉之戰結束。
4日,孫中山決定北上,同時命譚延闓繼續主持北伐。令胡漢民代理大元帥留守廣東。
馮玉祥派馬伯援為代表,請孫中山北上。
5日,廣州大本營以劉震寰為廣西省長。
同日,清廢帝溥儀被馮玉祥依原優待條件第三條逐出故宮。黃郛攝內閣修正清室優待條件,要溥儀廢去帝號,交出宮殿印璽,商改每年優待費為五十萬元,溥儀接受,移居德勝橋其生父載灃住宅。
6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批準譚平山辭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委及組織部長,以楊匏安代理組織部長。
10日,孫中山發表北上宣言,主張召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
11日,國民黨總理孫文,令中央執行委員會,在不足法定人數時,以常務委員會代行中央委員會職權。其職權又高於政治委員會。廣東大學舉行成立典禮。
同日,孫中山令新軍改為黨軍。令廖仲愷兼農民部長,任黨軍和各軍官學校、講武堂黨代表。許崇智為軍事部長,蔣介石為軍事部秘書(黨軍秘書),以謝適群為內政部次長,代理部務。
李宗仁自任廣西善後督辦,黃紹竑任會辦兼廣西省長,拒絕劉震寰回廣西任職。
12日,孫中山任命廖仲愷為大本營參議。
13日,孫離粵北上(道經日本)。
15日,張作霖、馮玉祥等擁段祺瑞為中國臨時執政。
17日,吳佩孚溯長江抵漢口,通電組織“護憲政府”,但孫傳芳、蔡成勳、蕭耀南、齊燮元均深不為然,認為是一個空想;吳又赴洛陽舊巢,但因張治公、憨玉琨率軍攻洛,限吳即日離境,吳又倉皇離開,經鄭州南下信陽,登雞公山。至下月,吳宣布解散其附屬機關,旋南下武漢,準備東山再起。
20日,黨軍教導團於黃埔成立。
21日,段祺瑞發表召集善後會議及國民會議之主張。次日,段祺瑞進入北京,24日,段以臨時執政身份組織臨時政府,黃郛攝內閣解職。
28日,孫中山於北上途中,經日本神戶講大亞洲主義,主張亞洲各國團結一致。段組織內閣,特任唐紹儀為外交總長,龔心湛、李思浩、吳光新、林建章、章士釗、王九齡、楊庶堪、葉恭綽依次為內務、財政、陸軍、海軍、司法、教育、農商、交通總長。
30日,廣西梧州大火,損失三千萬元。
12月:
1日,張作霖、張宗昌、盧永祥於北京開會,主張對長江上遊直係各軍從速討伐。但段祺瑞為阻奉軍勢力過大,主張暫不用兵。
2日,上海各聯合會電段祺瑞促其同意召開國民會議,響應孫中山主張。繼之各省民眾,紛紛成立國民會議促進會,要求北京當局響應孫中山號召,速開國民會議,決定國政,反對段祺瑞召開善後會議。
4日,孫中山自日本抵天津,受官民極熱誠之歡迎,惟因肝病加重,暫留天津治療。
5日,國民軍胡景翼占領開封,督辦河南。
9日,駐京公使團承認段氏之臨時政府,但要求臨時政府尊重條約。
12日,北京臨時政府照會駐京公使團,聲明攝政內閣所下命令一概有效,並表示外崇國信,尊重所有不平等條約。
14日,段祺瑞下令解散國會,取消憲法,並取消南京臨時約法。至此,民國之法統,被段祺瑞一手斬斷。國民黨議員則反對取消臨時約法,譴責段祺瑞。
18日,孫中山因段祺瑞仍承認一切不平等條約,怒斥段祺瑞。
19日,孫中山力主召開國民會議,特派於方舟、白雲梯等三十二人為宣傳委員,分赴十三省進行宣傳。
20日,廣州國民會議促成會,發動十萬人遊行主張召開國民會議,反對召開拖延時間之善後會議。
直係殘部齊燮元、孫傳芳等於南京召開軍事會議,準備頑抗。
23日,段祺瑞公布召開善後會議條例。孫中山電樊鍾秀(已抵豫省),囑其率部至雞公山攻擊吳佩孚,並告之已電胡景翼於豫扶助接濟之。
31日,孫中山扶病入京,但遵醫囑,不能與各界商榷國事;唐繼堯通電反對召開善後會議,主張召開國民會議,擁護孫中山主張。
本月,黨軍教導第二團成立(第一團團長何應欽,第二團團長王柏齡)。
本年:商務印書館開始出版《中國年鑒》。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機關刊物《少年共產國際》出版。
瑞記錢莊總莊於漢口成立;信通錢莊總莊在重慶成立,董事長馬紹周。勸業碾米公司於遼寧開辦,資金二千萬元。裕慶毛織廠在哈爾濱設立,資金二百萬元。民豐麵粉廠在天津開辦,資金一百萬元。英國托拉斯利華兄弟肥皂公司在上海開辦,壟斷中國當時肥皂市場,年產百萬箱左右。
中共北方區執行部在北京翠花胡同成立。李大釗為執行部部長。機關刊物為《政治生活》,由趙世炎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