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1910年 宣統二年(3 / 3)

貝勒載洵與薩鎮冰赴美國、日本考察海軍。

9月:

1日,清廷設置黑龍江訥河直隸廳同知。

6日,代理兩廣總督袁樹勳奏稱:粵省積案甲於天下,每縣收押人犯,因提審無期囚至斃命者,不可勝計。此雖半由州、縣辦事不力,實亦我國文網之密。擬待高等審判廳成立後,清理各州縣積案,並請特訂《清理積案暫行章程》頒行各省,或由各省自訂章程。此奏交部議之。

朝廷采納東三省總督錫良建議,設置奉天鎮東縣。

7日,免清銳職務,以鐵良為江寧將軍。

15日,命沈家本充資政院副總裁。

16日,以外務部右丞劉玉麟充出使英國大臣。

19日,理藩部奏請變通不準出邊開墾地畝及民人聘娶蒙古婦女、內外蒙古不得延用內地書吏教讀、公牘不得擅用漢文、蒙古人不得用漢字命名等禁令。允準。都察院代呈學部柯劭忞等,上呈《官激民變,複借剿匪縱兵焚掠,戰死無辜,請山東巡撫認真複查,以彰國紀而雪民冤呈》一件奏章,又代遞舉人張春海等《以萊陽官紳激變濫殺無辜呈》一件奏章。諭旨命山東巡撫孫寶琦按照所陳各節,認真複查,招輯安撫,切實整頓,分別辦理,並據實迅速具奏,不得稍事回護。同日,增置四川昭覺縣。

21日,免聯芳職,以鳳山為荊州將軍;命蔭昌兼訓練近畿新軍各鎮大臣。

24日,召集資政院議員開會,定10月3日,正式開會,議決設立責任內閣,召開國會。

11月4日,又下詔提前三年召開國會。

26日,命近畿各鎮陸軍俱歸陸軍部管轄;裁近畿督練公所;增置奉天鹽運使;改四川鹽茶道為鹽運使,原茶務歸勸業道管理。

27日,清廷特發諭旨:據查前令各省禁種煙苗一事,各省奏報亦不免粉飾,如吉林、黑龍江、河南、山西、雲南等省,均奏報一律清除,其實並未淨盡,各該督、撫失察及奏報錯誤殊難辭咎,均交部議處。並申諭各省嚴格查禁。

27日,授徐世昌為體仁閣大學士,以吏部尚書李殿林協辦大學士。

29日,以廓爾喀之額爾德尼王拒絕西藏求援兵,下詔嘉獎之。

本月,江海關道蔡乃煌因貪汙被革職。

10月:

3日,資政院舉行開院典禮,監國攝政王載灃到會頒訓詞。會議第一件重大議案為要求速開國會,成立責任內閣;第二個議案為彈劾軍機大臣案。

4日,賞留學畢業生吳乃琛等四百五十九人文、醫、格致、農、工、商、法、政進士、舉人不等。

7日,代理綏遠城將軍、督辦墾務大臣信勤以病免,調堃岫代之;以奎芳為烏裏雅蘇台將軍。

14日,因上海彙號倒閉,市麵吃緊,特諭:電寄張人駿,按照所奏,議借洋款,並就運庫借撥五十萬兩分發濟急。迅速辦理。

16日,裁海龍圍總管一職。

18日,諭各直省選舉賢良方正,從嚴考察。中國第一次全國運動會於上海開幕,參加者有一百四十人,上海取得比賽第一名,華北為第二名。

21日,朝廷允準將積資興學之山東省堂邑縣義丐武訓事跡宣付史館。武訓,山東堂邑縣人,以行乞積資興辦義學,供貧窮孩子上學讀書,廣為地方稱頌。

同日,裁湖南省常德府同知及寶慶府長安營同知。

25日,特諭:綏遠城墾務緊要,沿邊道廳以下官員,凡關係墾務之事者,均聽墾務大臣節製。

28日,楊樞以病免職。朝廷命農工商部右丞李國傑充出使比國大臣。

29日,袁樹勳以病免職,命張鳴岐任兩廣總督;以沈秉望為雲南巡撫。

30日,裁貴州副將、遊擊、都司、守備等官職;免新疆迪化等十一廳、縣民欠錢糧、籽種。

本月,賞給陸軍留學畢業生黃承恩等舉人,並授軍職。

本月,賑黑龍江、安徽、四川等地災。

11月:

4日,在全國諮議員、資政院,及各省督、撫強烈呼籲下,清廷改定於宣統五年(1913年,提前三年)召開國會。

先是本年1月16日,十六省五十餘名代表將要求速開國會請願書,遞交都察院。發起人為張謇。清廷則於本年1月30日,曉諭不能速開國會。請願失敗。

至本年10月22日,資政院討論國會案時極為熱烈。10月26日,資政院通過速開國會奏章(執筆者為汪榮寶)。28日,資政院總裁溥倫,把此奏章和孫洪伊、湯覺頓所上請願書一並奏呈朝廷;一些督、撫、大臣對第三次請願,也予以支持,此前10月25日,有十七省督、撫、將軍,欲自身權利擴大,曾聯銜上奏,要求立即組建內閣和明年召開國會。監國載灃對此,不敢輕慢,即於10月28日,將請願書交諸王、大臣閱讀。本月3日,召集諸王、大臣會議,4日,宣布提前於宣統五年召開國會。但各省立憲派和請願團,對此甚為失望,認為召開國會之期仍然太長,因之各省民眾請願運動迅速發展。

5日,命溥倫、載澤充編擬憲法大臣。

8日,廣西岑溪民眾反清,首領陳瑩安被殺。長江水師提督程文炳卒,以程允和充任提督;命甘肅提督張勳接統江南、浦口各營。

11日,閩浙總督曾韞奏:裁浙江綠營,改編為水師。

12日,諭令宣統五年召開國會,諭雲:責成各主管衙門切實籌備;民政、度支、法、學諸部俱應提前通盤籌劃,分別最要、次要,詳細奏複。各直省督、撫,應淬厲精神,切實遵行,勿再因循推諉,致誤期限。

13日,孫中山於檳榔城召開同盟會幹部會議,到會者有黃興、胡漢民、趙聲等。孫中山提議於國內再次舉行大規模起義。當時黃興麵有難色,因為美國籌款已經無望。他說,廣州機關雖未破壞,但籌款則是一大難事,認為再舉不易。而當時,各同誌以起義新敗之餘,加以新軍同誌亡命南來,招待安插,為力已弱,而眾人食住行動之資,將憂不給,舉目前途,眾有憂色。詢及將來計劃,莫不唏噓歎息,相視無言。孫中山於此沉重氣氛中,沒有泄氣,反而努力說明國內革命形勢大有好轉,海外華僑風氣已開,在華僑中籌款不成問題。他說:“一敗何足餒,吾昔日之敗,幾為舉世所棄,比之今日,其困難百倍。今日吾輩雖窮,而革命之風氣已盛,華僑之風氣已開,從此而後隻慮吾人之無計,無勇氣耳。如果眾誌不衰,財用一層,予當力任設法。”孫中山並再三表示必可設法。此時趙聲發言曰:“如再舉,必當速遣人攜資數千金回國,以接濟某處之同誌,免彼散去。然後集合,而再設機關,謀進行,吾當回香港,與各方接洽。如是,日內即需川資五千元。如事有可為,則又非數十萬大款不可。”

孫中山同意趙之意見,立即召開籌款會議,參加者有黃興、胡漢民、趙聲、孫德彰(孫中山胞兄)、黃金慶、吳世榮、熊玉珊、林世安、謝逸橋、謝牧良、何克夫和鄧澤如、李孝章之代表。孫中山首先謂此次大舉義為破釜沉舟之舉,首先在款項上有充分準備,然後再發動。捐款方法以中國教育義捐為名,以免當地政府幹涉。眾皆讚成,並決定先捐十萬元(新加坡、檳榔等地捐五萬元;暹羅、安南三萬元;即席捐出八千元)。起義地點,仍在廣州。起義人員以新軍為骨幹,選取五百名同誌,指揮新軍和民軍。取得廣州後,則出兵湖南與江西,由江西而趨南京。於此,孫中山對未來充滿信心,但亦表示此次再敗,則再不打擾(捐錢)。總之,成敗在此一舉:“餘以吾黨屢起屢蹶,深自不安,故對諸同誌甚覺抱歉。惟念際此列強環伺,滿廷昏庸之秋,苟不及早圖之,將恐亡國無日,時機之迫,大有朝不保夕之概。且吾黨春初,廣州新軍之敗,雖屬不幸之事,然革命種子,早已借此而布滿南北軍界。因新軍中不乏深明世界潮流之同誌,業極端讚成吾黨之主義。在今日表麵上視之,固為滿廷之軍隊,若實際察之,誠無疑吾黨之勁旅。一待時機成熟,當然倒戈相向,而為吾黨效力。是以諸同誌鹹認為絕好良機。光複大業,在此一舉,固將盡傾吾黨人才物力以赴之也。”“總之,吾黨無論如何險阻,破釜沉舟,成敗利鈍,實在此一舉,而餘言亦盡於此。”孫中山因保皇黨告密,被檳榔嶼當局驅逐,12月6日自檳城啟程赴歐洲籌款未果,又於1月19日抵美國紐約。於舊金山籌款五千元;2月抵加拿大,華僑捐款踴躍,共捐得七萬餘港元;寄回香港。胡漢民於南洋安南、暹羅等地籌得四萬五千元左右。至4月8日,總得籌款十三萬四千元,尚差萬餘元。

12月:

4日,清政府裁撤陸軍尚書、侍郎及左右丞、參議各職。改設陸軍部大臣、副大臣各一人,以蔭昌為陸軍大臣,壽勳為副大臣;設海軍部大臣、副大臣各一人,以貝勒載洵為海軍大臣,譚學衡副之。陸、海大臣、副大臣之下設立各司。蔭昌(?~1928),字午樓,滿洲正白旗人,居城外建銳營,清末國子監生。少年失父,由寡母養育成人。京師同文館畢業後,赴德國留學軍事,初入德國陸軍中學,後入陸大,在校成績優異。畢業後於德軍任職,曾參加普法戰爭,在萊茵河戰役中建立功勳,升任德軍團長,德皇威廉二世曾予接見,並嫁以侄女。1885年歸國。1903年任正白旗副都統。旋任出使德國大臣。1906年11月,任貴胄學堂(相當於陸軍大學)總辦,旋任江北提督、陸軍部侍郎。1909年代理陸軍部尚書,1910年任陸軍部大臣。1911年任弼德院顧問大臣。民國成立後,授陸軍上將,曆任軍事處長、京師衛戍總督、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辦事員、參謀總長等職。

6日,命海軍提督薩鎮冰統領巡洋長江艦隊。

7日,雲南大姚縣民眾反清,攻破城池劫獄,旋失敗,首領陳文培、鄧良臣被殺。

10日,命前安徽巡撫馮煦為江、皖籌賑大臣。

12日,農工商部進呈《棉花圖說》。

18日,資政院奏言:軍機大臣責任不明,難資輔弼之用,請設立責任內閣。得旨:朝廷自有權衡,非院臣所得擅自幹預。同日,罷雷震春職,命段祺瑞代理江北提督。

21日,陳夔龍代奏:順、直諮議局、學界、商會團體等呈請明年即開國會。諭旨曰:提前豫備事宜,已慮之不及,豈能再議更張,命剴切宣示,不準再行要求瀆奏。陳即遍貼告示,禁止請願活動,並密告各省,嚴防學生罷課、請願。

天津學生卻於12月22日,決定罷課請願,並請各學監讚助,各學監怕禍,紛紛辭職。直隸總督陳夔龍立即派兵驅散學生。次日,清廷命陳督,對糾眾違抗者,查拿嚴辦,但仍無效果。12月24日,又諭令陳督將東三省請願代表(在天津路過)押送回籍。複命學部、民政部設法嚴防和鎮壓學生運動。學部立即下令各省學堂學監、管理等,負責曉諭:“如有教員從中煽惑,或有不逞之學生,抗拒不服,應即分別開除斥退”。

同日,加賞普濟教養局倉米六十石,月以為常。

22日,設置各省高等審判廳、檢察廳,廳下設立丞、長以領其事,惟湖南省暫時緩設。

24日,東三省國會請願代表團來京,呈請明年即開國會;軍機大臣將此奏聞朝廷。清廷命民政部、步軍統領衙門,勒令代表團回籍,不許逗留,再有來京及於各省聚眾集會者,查治之。

25日,詔促憲政編查館擬訂籌備清單、內閣官製,並纂擬具奏;予故大學士張之洞於湖北省城建祠。

26日,慶親王奕勖請辭軍機大臣及總理外務部職。優詔慰留。

30日,資政院奏請朝廷明令全國剪發(指男性長辮子)易服。

本月,賞陸軍留學畢業生李宣倜等舉人,並分別授軍職;賞北洋大學堂畢業生馮熙敏等進士,亦授職不等。詹大悲主辦《大江報》於漢口創刊。

本年,廣東連州地方官為查戶口、釘門牌、辦學堂、設公司由農民身上增加捐稅;美國傳教士亦於三江城修教堂,辦學堂和醫院。瑤民遂聚眾數千人,推李觀梅為首,於九陂起事,拆毀學堂,驅逐劣紳,並攻占三江城,燒毀美國教堂。清軍前往鎮壓,瑤民反抗鬥爭失敗,李觀梅避走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