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1903年 光緒二十九年(2 / 3)

29日,發表章太炎之《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之節錄。駁斥改良主義,倡言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國為救中國惟一道路。

本月,鄒容出版《革命軍》一書。該書大聲疾呼民主、自由、平等和推翻滿清政府,將民主革命和反滿鬥爭相結合,與孫中山的革命思想,不謀而合。該書言詞,極其激烈,其言曰:“掃除數千年種種之專製政體,脫去數千年種種之奴隸根性;誅絕五百萬有奇披毛戴角之滿洲種,洗盡二百六十年殘慘酷虐之大恥辱,使中國大陸成幹淨土,黃帝子孫皆華盛頓。則有起死回生,還魂返魄,出十八層地獄,升三十三天堂,鬱鬱勃勃,莽莽蒼蒼,至尊至高,獨一無二,偉大絕倫之一目的,日革命。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章太炎寫成《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駁斥改良主義,宣傳革命、民主思想。其中有言曰:“載湉(光緒)小醜,未辨菽麥。”又曰:“在今之世,則合眾共和為不可已。以合眾共和結人心者,事成之後,必為民主。”該文印成小冊子,廣為散發,銷行數千冊,與《革命軍》,共同傳誦於世。

本月,清廷允法國人修築滇越鐵路,由老開直達雲南個舊,人民起而阻之,以至於揭竿起事。

6月:

4日,命侍郎鐵良會同袁世凱辦理京旗練兵事宜。

9日,戶部火災。

外務部奏請:張之洞、盛宣懷等所定滬寧鐵路籌借英款應訂立詳細合同,朝廷允之。該路由上海至蘇州、南京。

15日,命楊樞充出使日本大臣。

16日,雲南“保夷”平定。

21日,朝廷諭命逮捕參加拒俄運動愛國學生。

23日,賜王壽朋等三百一十五人進士及第、出身、同出身。

25日,清廷命馮子材會同岑春煊辦理廣西軍務,旋馮病卒,諡“思毅”。

27日,清廷命張之洞、張百熙、榮慶等厘定《大學堂章程》。

30日,章太炎因於蘇報推薦《革命軍》發表革命反清言論被捕。次日,鄒容主動入獄。此即著名之“蘇報案”。後於7月7日,《蘇報》館被封閉。

15日,對章、鄒進行第一次“審訊”,21日進行第二次“審訊”,均由租界工部局主審,被告一方為章、鄒二人,原告一方為中國政府。審理期間(7月31日),原唐才常自立軍(反西太後的武裝力量)右軍統領沈藎,被西太後餘,血肉橫飛,慘絕人寰,最後以繩子將沈勒死。此事震驚中外,西方各國見此,拒絕引渡章、鄒;引渡未成,清廷又要求租界對章、鄒二人判永遠監禁。上海租界會審公堂於1904年5月21日宣判章太炎監禁三年,鄒容監禁二年。但1905年出獄前夕,鄒容被毒死獄中。民國建立後鄒被追贈大將軍,立碑紀芯。

鄒答(1885~1905),原名紹陶,又名桂文,字蔚丹,四川省巴縣人。12歲即熟讀五經四書與史記、漢書,並開始寫文章。父欲其科考功名,但鄒不喜此道,惟喜考據訓詁,反對為封建專製主義辯護之程朱理學。1901年出川至滬,入廣方言館學習。曾寫詩鳴誌雲:“落落何人報大仇?沉沉往事淚長流。淒涼讀盡支那史,幾個男兒非馬牛!”1902年赴日留學,次年因捉留學生監督姚文甫之奸情被遣回國,入愛國學社學習,與章太炎認識。此間寫成《革命軍》一書。該書大聲疾呼推翻滿清,建立民主共和國,如春雷震響,驚醒神州。

同時被列名逮捕者有陳範、程吉甫、錢寶仁、龍澤厚等,但隻捕走章太炎一人。

7月:

1日,滇軍收複雲南臨安府,反清首領周呈祥被殺。

7日,廣西巡撫王之春,提督蘇元春,因一直對廣西義眾主撫,鎮壓不力,受岑春煊參奏,均被罷職,以柯逢時為廣西巡撫,劉光才為廣西提督。一月後,又以縱吏殃民,缺額扣餉,捕蘇元春下獄,交刑部治罪,不久,充軍新疆。

10日,禦試經濟特科人員於保和殿。

13日,命馬玉昆巡緝近畿(京城附近)盜賊。

15日,“中英續訂商約”訂立。

19日,唐才常自立軍右軍統領沈藎於北京被捕。自立軍起義失敗後,沈藎到北京,以做記者為掩護,欲行中央革命,推翻清政府,於本日被清廷逮捕。

8月:

2日,考取經濟特科一等之庶吉士袁嘉穀授翰林院編修職,二等之舉人張一麐派往直隸以知縣補用,其餘考取特科之一等八名,二等十七名,均升敘不一。

17日,黃河決口利津。

25日,開廈門、鼓浪嶼為各國公地。清廷以“效忠守正”賞湖北留日學生王景芳舉人。

31日,沈藎被西太後下旨杖殺。沈藎,字愚溪,原名克誠,湖南長沙人,死年三十一歲。沈殉國後,國內外各媒體,紛紛報道,譴責清政府之殘虐與野蠻。《浙江潮》曰:“嗚呼……沈藎者,非我漢族中一分子乎?而竟為滿政府所殺,而竟斃於滿政府之杖下……夫殺而不能言其罪,則四萬萬人孰非可殺之人乎……則我國民不可不厲兵秣馬,以與滿政府宣戰。蓋此為我國民生命死活之問題,非可以漠然不問者也。”章士釗評曰:“自沈藎死後,而滿政府之醜狀盡形呈露……致全國之輿論為之轉變,即著名頑固之徒,亦勃然而生仇滿之誌。”

清廷賞鄭孝胥四品京堂,督辦廣西邊防,並得專奏。

本月,張繼於上海創辦《民國日日報》。本年創刊的報紙尚有《中國白話報》、《俄事警聞》、《女蘇報》、《湖北學生界》(日本)等,宣傳民主與革命,並宣傳孫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