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1902年 光緒二十八年(3 / 3)

26日,命袁世凱兼充督辦商務大臣,伍廷芳副之,並兼議各國商約。

31日,派汪大燮為中國赴日留學生總監督。

本年秋。上海成立中國教育會,其宗旨為教育中國國民高其人格,恢複國權,反清革命;與愛國學社互相合作,掀起反清革命風潮,為東南學界革命大本營。

清廷撥庫銀三十萬兩,續撥義賑十二萬兩,一並於四川備賑;又賑魯、粵、滇、閩、黔各省水災。

11月:

1日,中英商約成立。

2日,湖南都司劉長儒以不保護教士罪名,處斬。

16日,北洋鑄造銀元總局開鑄銀元。

同日,愛國學社於上海成立,學社總理為蔡元培。本年秋,上海南洋公學學生,因不滿校方禁止學生閱讀新書、西書和《新民叢報》等,全體退學以示抗議。章太炎、蔡元培、吳敬恒、黃宗仰等主持成立愛國學社,收留所有退學學生入社學習。在上海之猶太富商哈同,曾捐款資助學生們與愛國學社。當時有人對此次退學風潮有如下評論:“學生者,國家所以生存之要素。今教習悍然以奴隸待學生,為種種之束縛,總辦複頑鈍,壓抑學生言論之自由。是(此)等奴隸教育,凡為國民,誰能堪之。我輩居此何為?夫我國學校,專製之軛,實我學生社會之公敵……大陸專製國惟我國與俄國……今日之事,為我學生脫離專製之新紀元。”此後蘇州吳中公學、杭州兩浙公學成立,學生均高談革命而無顧忌。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省紹興人,進士出身。1912年,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任教育總長。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提倡學術自由,對各家各派新與舊均采兼容並包方針,促成一代百家爭鳴之學術鼎盛局麵,對中國近代教育與科學研究事業,有重大貢獻。其著作有《蔡元培選集》。

本月,雲南劍川、鶴慶州地震。

12月:

1日,清政府命自明年會試始,凡授修撰編修及改庶吉士用部屬中書者,必須肄業於京師大學堂,待得到文憑,始許散館及奏留。各省知縣亦各入課吏館學習。

2日,命有泰為駐藏大臣。

4日,調魏光燾為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

本月:光緒於乾清宮見法國公使呂班、美國公使康格。

本年,《遊學譯編》、《國民報》、《大陸月刊》、《新湖南》、《新廣東》等大力宣傳反清革命與民主政治學說之報刊出版。蔡元培創辦愛國女學於上海。陳擷芬創辦《女學報》月刊,為中國第一份女報,要求婦女之自由平等。求新機器造船廠設於上海,至1910年造船二十餘艘,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製造三千噸船兩艘。

廣西哥老會陸亞發起義反清。提出“劫富濟貧”口號,占領二十餘城鎮,聲勢浩大。次年,義軍攻克土州、東蘭州、懷遠等城,省城桂林震動。12月,兩廣總督岑春煊集中粵桂滇黔四省清軍鎮壓義軍。至1904年,義軍以南寧、柳州為二中心,迅速擴大至廣西全省,及湘黔邊區。清廷又調集湘粵滇黔鄂五省軍隊圍攻義軍。1905年,義軍失敗,餘部退入滇黔邊界,繼續鬥爭,次年參加同盟會領導之欽廉起義。

梁啟超主編之文藝月刊《新小說》創刊於日本東京,次年改於上海出版。該刊亦涉及中國時局與社會問題,宣傳改良主義,後於1905年12月停刊,共出二十四期。

湖南邵陽民眾在賀金聲領導下,組成“大漢佑民滅洋軍”,以滅洋教為宗旨,並發布《奉勸各國揭帖》,要他們將所立教堂速自拆除,以快人心,以固和局。並致信湖南巡撫俞廉三說明道理,還要求邵陽縣將德國傳教士康滿交出來。俞巡撫將賀誘到省城予以殺害。又將滅洋軍其他首領粟道生、趙學奎等逮捕下獄;滅洋軍失敗。

直隸廣宗、巨鹿、南宮、威縣地區農民,在景廷賓領導下,提出“掃清滅洋”口號,以推翻清政府和趕走外國侵略者為旗幟,但堅持未久亦被鎮壓而失敗。

興中會會員李紀堂、謝讚泰與洪全福(洪秀全從侄)聯絡廣東會黨,籌劃次年1月發動起義,為此,於廣州建立秘密機關,組織五路軍隊,並印發“大明順天南粵大將軍”告示。旋因事泄,運械船隻與機關均被破獲,會黨多人被捕,梁慕義被殺,此次活動,稱為“壬寅洪全福廣州之役”。

本年冬,孫中山於日本東京對中國留日學生馬君武、劉成禺說明革命必須與排滿相結合。孫中山說:“名不正,則言不順……民族革命要在排滿,舍排滿而言革命,豈能喚起國內人民之清醒乎?今有一機會,元旦學會團拜……君武與成禺能提出排滿二字救中國,大放其詞,自能震動清廷,風靡全國。”馬、劉於此年1月29日,團拜會上,倡言排滿以救中國。與此同時,東京中國留日學生王家駒、張繼、蔣方震、葉瀾等二十餘人組建青年會,以少年意大利革命之誌,倡言推翻清政府,並編譯《法蘭西大革命史》,編寫《中華民族誌》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