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1901年 光緒二十七年(3 / 3)

1924年年底,段祺瑞任北京政府執政,便一改以前之反對態度,同意將法郎改成美元,以美元為標準支付法國欠款。並於1925年4月12日互換照會,避開議會,暗中幹成此事,法國取得要取得之一切。1933年初,又因美元貶值,法國又要求國民政府支付美元硬幣,被國民政府嚴詞拒絕,未成為事實。

美國出於其國家之長遠利益計,於1902年1月,由紐約時報透露正在考慮如何向中國退還美國庚款之“溢款”(超出美國所受損失之數目)部分。1904年12月,中、美兩國在美國談判退還問題。美國主張以退還之庚款資助中國學生赴美留學和發展在華教育、福利事業。當美國試探中國方麵欲將退還之庚款用於何處時,中國駐美公使梁誠回答此係中國內政,應由中國政府決定。但他建議將此款用於辦學和資助中國學生赴美留學。1907年12月,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谘文國會退還部分庚款,以用之於中國教育事業和資助中國留美學生。經兩院討論通過,次年5月25日,羅斯福予以批準生效,並通知清政府聲明在更換執政人員時,都不能將該款移作他用。12月28日,美國總統發布退還部分庚款命令,並於31日通知清政府,從1909年起,美國每次收到屆時應付之庚款時,即取出其中之一部分交還中國政府,作為中國興學專款。當時決定兩個主要項目:辦清華學校和資助中國留美學生。1924年6月14日,美國國務卿許士照會中國,美國為表示友善,將美國庚款之餘額,全部退還,充作中國興辦教育和其他文化事業之資金。美國第一次退還2892.25萬美元;第二次退還1254.54萬美元。並組成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中國派10人,美國5人),具體管理該全部退款。

此後。法國和意、比、荷各國也仿美國辦法退還部分庚款。從1921年開始“退還”。蘇(俄)於1922年9月19日,聲明放棄庚款餘額。1924年5月,又談判達成協議,蘇聯完全歸還庚款餘額,也聲明此款隻能用之於中國教育事業。並設立特別委員會(中國二人、蘇聯一人)管理該項餘額。英國從1912年開始退還,亦堅持將此款項用於中國教育事業。

日本亦“退還”庚款“溢款”部分。美、法、意、比、荷、英、俄七國退還中國之庚款“溢款”總數,約在海關銀三億兩左右,對興辦中國教育事業頗有效果,應當肯定之。如各國不堅持將此款用於教育、文化事業,清政府、北洋政府以至於國民政府一定會將其揮霍淨盡,或為貪官私吞,絕不會用於中國教育事業。

1917年中國對德宣戰,德、奧二國之庚款停止,1920年,德、奧二國放棄庚款。1937年日本發動全麵侵華戰爭,欠日本之庚款停付,並進而廢除對日庚款。1943年1月11日中國與美、英簽訂新約,廢除對華不平等條約,自然也包括《辛醜條約》,庚款也予以取消(但九龍、香港之割讓並未廢除)。

8日,展延陝西鄉試至明年舉行。

11日,詔令永遠罷除實官捐例;命各省建立武備學堂。

12日,命各省嚴裁兵勇,精選若幹營改練常備、續備軍與巡警軍。

13日,因回鑾有日,西太後、光緒派官員告祭西嶽、中嶽與蹕路所過名山大川、古帝王陵寢、先儒名臣祠墓;各疆吏亦派官致祭。

14日,詔命各直省設立學堂;各省內所有書院位於省城者改設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設立中學堂;各州縣設小學堂;並多設蒙養學堂。

17日,命各省選派學生出洋留學。

27日,廢除內外各署題本,除賀本之外,均改為奏章製。

10月:

1日,詔命盛宣懷為辦理商務大臣,議辦通商、行船各條約,及改定進口稅則等。

2日,朝廷下詔變法圖強,昭示天下,並命張之洞、劉坤一條奏變法圖強之計;命各封疆大吏舉要統籌。

6日,西太後、光緒帝起駕回京,離開西安。

31日,命王文韶、瞿鴻璣督辦關內外京榆鐵路,仍以張翼會辦。該路由英人出資。清廷欲以此抵製俄、法二國。

11月:

7日,李鴻章卒,清廷贈太傅,晉一等侯爵。命王文韶為協議俄國交還東三省條款全權大臣;袁世凱代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本年秋季以來,已發國庫銀十五萬兩,賑陝西、安徽災,留漕款十萬兩、漕米六萬石,備賑安徽、江蘇災荒;又賑兩湖、雲南水災。

9日,中俄簽訂《奉天交地暫時章程》,共九條:

(一)被俄軍軟禁之奉天將軍增祺應保衛地方安定,助修鐵路。(二)俄軍隊留駐奉天,中國地方官應以禮相待,並隨時幫助解決俄軍食宿問題。(三)奉天清軍一律繳械遣散,軍庫歸俄軍經理。(四)奉天俄軍未占領之炮台、營壘、軍火庫一律拆毀。(五)俄國暫管營口等處。(六)城鄉準中國地方官設巡捕馬步各隊。(七)奉天總管由俄人擔任,與奉天將軍共同管理奉天。(八)城鄉巡捕力量不足以應付事件時,無論何處均由俄軍幫同處理。(九)以上條款如有爭議,以俄文文本為準。

此章程之規定,完全將奉天變成俄國管理下之殖民地。本月30日,增祺同意簽押,但清廷尚不知之,仍命駐俄大臣楊儒交涉東三省接收事宜。次年1月3日,英國《泰晤士報》駐北京記者將該章程全文披露,並評論日,按此章程,俄國駐奉天專員與英國駐印度官員對土司的權限相等。此一披露,舉世嘩然,中國朝鮮更為震驚,清廷急忙宣布不承認此一章程,並將增祺革職。

在逼簽該章程之同時,沙俄政府還於本月13日擬定了吞並東三省之《俄國政府監護滿洲原則》,欲將東三省從實質上變為俄國的版圖。

11日,日蝕。

12日,西太後、光緒抵開封;黃河惠民決口處合龍。

14日,賞道員張輿彝三品卿,充出使英國大臣,旋命張兼出使意大利、比利時大臣。

30日,西太後懿旨,撤溥俊皇子名號。

12月:

4日,因皇宮一度被占,整飾需時,下詔展延會試於癸卯年(1903年),明年順天鄉試及癸卯科會試,暫移河南貢院舉行。

5日,清廷定學堂選舉鼓勵章程,規定凡學堂畢業考取合格者,給予貢生、舉人、進士等名稱。

8日,賞慶親王奕勖雙俸;賞榮祿、王文韶、劉坤一、張之洞、袁世凱等雙眼花翎、宮銜,以酬其議和與東南互保(東南各總督共同商定互相保護,不與八國聯軍作戰)之功。

八國聯軍撤出北京,保留護衛各國使館駐軍。

24日,清廷特予簽訂多次重大賣國條約之已故大學士李鴻章建祠京師。

本年:中國各省相繼發生民變或抗糧、抗捐、搶米事件。

清廷簽訂《辛醜條約》後,各省亦分別對教會進行經濟賠償,總數達白銀一億兩以上,還有各地方官借新政之名任意加征捐稅。這些負擔,直接加在各省民眾頭上。本年6月,四川巴縣民眾發動起義,提出“滅清剿洋興漢”起義口號。次年,四川省各地響應,先後舉義,但為時未久,被鎮壓而失敗。

本年,美國作家林樞訪問孫中山。孫中山對其說明惠州起義失敗原因:缺乏餉械。同時表示決不灰心,一定要推翻清政府。並謂:不推翻清政府,決不能救中國。會晤後,林氏撰文極讚孫中山之學識與誌向,刊於美國《展望》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