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
7日,黃河在河南省蘭陽縣銅瓦廂三堡決口,洪流經直隸省長恒縣、東明縣入山東省東阿縣張秋鎮,穿運河,注大青河,經利津縣入海。黃河又從江蘇舊道改流山東入海。
13日,尊康慈皇貴太妃,為康慈皇太後。
14日,清廷以文俊為江西巡撫。
21日,皇太後崩。
本月,安徽毫縣雉河集人張洛行,召集各地撚黨首領於雉河集集會,被公推為盟主,統一領導撚軍。並頒布大漢明王布告,製定行軍條例十九條。全軍分紅、黃、藍、白、黑五旗,擁兵數萬。張領黃旗;侯世雄領紅旗;韓萬領藍旗;龔得樹領白旗;蘇天福領黑旗。此為撚軍之形成。
9月:
2日,以恭親王奕於一切禮儀,多有疏略之處,鹹豐諭令免其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並開去宗人府宗令、正黃旗滿洲都統缺,回上書房讀書,以文慶為軍機領班大臣。文慶於此推動重用漢人之大政方針,此後出現一批漢人封疆大吏(見後)。
3日,廣東清軍攻占肇慶府、德慶府。
4日,山西陽城民眾起事,旋被鎮壓。
14日,英桂奏:邱聯恩捕獲撚軍首領易添富、王黨等。後殺害之。
20日,喀什噶爾回眾入卡倭什琿布,清廷派兵逐之。
10月:
江蘇天雷,地震。
15日,清廷以劉鉦為漢軍都統。
20日,命文慶、葉名琛協辦大學士。
23日,清廷發內庫銀十萬兩,續賑直隸、山東災民。
24日,貴州苗民在滿清官吏、漢族地主、苗族土司、通事之聯合奴役、苛剝下,生不如死,屢有反抗。本日貴州苗民領袖張秀眉率數萬眾起義,並設官分田。後於1859年,與進入貴州之石達開太平軍合作。石達開於1863年失敗後,張秀眉勢孤,但仍堅持鬥爭,直至1872年,張秀眉被俘就義。
11月:
3日,四川馬邊廳“夷人”起事,旋平定之。
4日,太平軍之廬州失陷,全軍五千人陣亡;撚軍張洛行部由歸德南進,成豐命提督武隆阿追擊之;命官文為欽差大臣,督辦湖北軍務。
7日,調鄧紹良為固原提督。
16日,免合肥三年額賦。
20日,貴州苗民攻占都江。
24日,太平軍翼王為解武昌之圍,向江西進軍,江西新昌、臨江、吉安、泰和之天地會紛紛加入太平軍;西江各州縣之民眾,亦望風歸附,連克江西各府、縣城,曾國藩被困南昌。
本月:江蘇地震。
12月:
1日,清廷永免河南攤征河工加價銀四十萬兩。
13日,胡林翼奏請購買洋炮與太平軍作戰;鹹豐命葉名琛購洋炮六百尊,由湖南水運湖北,以供軍用。
20日,廓爾喀入侵入後藏。
調麟魁為刑部尚書,以瑞麟為禮部尚書。
本年:清廷免直隸、山東、湖北、廣西、貴州等一百五十八州縣災賦,免江蘇鹽場場課。朝鮮、琉球入貢。
本年,撚黨各路首領於安徽雉河集會盟,公推張洛行為盟主,並製定撚軍《行軍條例》,初步建立撚軍。其先,1844年,山東、河南、江蘇三省邊界地區,有撚黨或“撚子”李佩章、李春紅、孫友順、王開文等部,販運私鹽,抗拒官府。次年於山東钜野、定陶、鄆城地區組織武裝反抗清軍。1847年,撚黨活動擴大到曹州、濟寧、兗州、泰安地區,以“替天行道”為口號,並立有“順天王”、“仁義王”名號。1848年钜野撚黨領袖董維齋、任昆、馬文彪被捕。撚軍1855年成立後,於1857年參加太平軍。張洛行受封“成天義”。
英、美、法三國外交代表聯合對華要求修改已簽訂之條約。上年先於廣東、江蘇進行交涉,後於大沽口外交涉,均未有結果。本年,美國又派伯駕為公使,會同英、法公使,繼續從事對華要求修約活動。所要求內容,英國是:(一)中國把內地全部及沿海各城市開放,準許英商貿易。如不被接受,則要求於長江自由航行,並加開鎮江、南京、溫州、杭州為商埠。(二)中國承認販賣鴉片為合法貿易。(三)廢除英國貨物在中國內地通過稅。(四)外國使臣駐北京,與清政府大臣公文往來;各國使臣得與各省總督直接會晤。美國是:(一)美國外交官入駐北京。(二)對華通商範圍無限製擴大。(三)盡行廢止一切限製美國人民在華活動之個人自由禁令。
對此要求,江蘇巡撫吉爾杭阿主張接受,以便鎮壓太平軍,但鹹豐不同意,並下諭申斥之。部臣崇綸亦主張妥協,以便結外國之歡心,而全力對付太平天國。但鹹豐與多數大臣如奕等,仍對列強心存疑懼,拒絕修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