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1853年 鹹豐三年太平天國三年(1 / 3)

1月:

8日,詔令湖南湘鄉縣在籍丁憂(服喪)之前禮部侍郎、兵部侍郎曾國藩幫同辦本省團練。曾國藩從此開始,組建湘軍,從事鎮壓太平天國,大開殺戒。曾初編湘勇數千人,以後迅速擴編,以戚繼光編練方式訓練之。曾自稱湘勇,不敢稱軍,而實是一支新軍。他以挽救名教、正君臣之禮相號召,而絕不提春秋大義、尊王攘夷之儒家立國原則。從此開始,清王朝轉向滿漢聯合性質之政權。恢複向榮提督銜,幫辦軍務,命其赴武昌解圍,繼授欽差大臣。

10日,敕(急命)有關各省士紳在原籍辦團練;命四品京堂勝保赴河南指揮作戰。

12日,太平軍攻克武昌。巡撫常大淳陣斃,其下之道、府、提鎮官員百餘人死亡。

鹹豐以陸建瀛為蘇、皖、贛欽差大臣,專防太平軍東下,以琦善為河南防務欽差大臣,自信陽、新野一線,專防太平軍北上。

26日,鹹豐以徐廣縉擁兵自衛,不顧全局,失守武昌,特將其革職留任。

2月:

3日,清廷以武昌失守免向榮提督,留營幫辦軍務。次日,以駱秉章暫代湖北巡撫,以向榮暫代湖北提督,並授向榮為欽差大臣,督辦軍務;以張亮基代湖廣總督;將徐廣縉革職拿問。

9日,鹹豐調青州副都統常青率軍移防豫楚之地。

同日,太平軍於武昌駐二十八天後,揮師東下,水陸並進。直取南京。號稱船萬隻,軍五十萬,沿途攻克九江(18日)、安慶(24日),清欽差大臣、兩江總督陸建瀛一敗塗地退歸南京老巢。

3月:

8日,太平軍林鳳祥李開芳部進抵南京城下,旋采用攻克武昌城老戰術“穴地攻城法”攻取南京。

19日,晨,太平軍轟塌北城儀風門城牆,數百人衝入,並殺死兩江總督陸建瀛。次日,攻占南京滿城(內城),克南京全城。

20日,太平軍攻克鎮江。

21日,太平軍攻克揚州。太平軍控製東南心髒地帶,定都天京(南京),頒布《天朝田畝製度》,規定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29日,洪秀全自水西門進入南京後,主張進軍河南,於河南建都,不同意偏安江南,但楊秀清則力主建都南京,洪在關鍵問題上,服從了楊秀清。

不久之後鹹豐派欽差大臣向榮於沙子崗建立江南大營(後移駐孝陵衛),琦善、勝保等於揚州城外建立江北大營,監視南京。江南大營之建立,阻礙太平軍進取蘇杭之軍事計劃。太平軍即寄望於長江上遊,於是派軍重新收回已放棄之安慶、九江、武昌等地,以供餉源。與此同時,楊秀清又僅以偏師掃北,而不派重兵北上,以保守南京為主要戰略與政略。從此開始,太平軍就從以攻城略地,立意進取,轉而成為以守衛南京為主的保守局麵。而鹹豐大部分時間仍終日在圓明園或皇宮中和妃子、宮女廝混,少理朝政。

洪秀全定都南京後,即將兩江總督署改為天王府,大行改修擴建,拆毀大量官衙、民居、寺觀,“日驅男婦萬人,並力興築,半載方成,窮極壯麗。以金陵文弱之人,通令挑磚運土,稍不遂意則鞭簍立下,婦孺慘遭淩辱,亙古未聞,茹苦含冤,天地慘變。”東王府與天王府同時大建,役使民工數萬人(男、女民工)。(洪秀全之個人作為,不能掩蓋廣大太平軍將帥和士兵之革命事業,與其推動曆史之作用)。

4月:

5日,欽差大臣向榮於南京孝陵衛紮營,建江南大營,威脅天京。

8日,東王楊秀清下令北伐。

本月,楊秀清命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地官正丞相李開芳、春官副丞相吉文元率軍二萬二千五百人(號稱九軍)北伐(孤軍深入)。其任務是“師行間道,直驅燕都,無貪攻城壓地靡時日”。結果,清軍尾隨追擊,北伐軍無法與南京聯係,孤軍奮鬥,困難極大。5月19日東王楊秀清派軍西征,同時須以重軍對付清廷兩大營,陷於三麵作戰的戰略守勢(表麵似攻勢,而實為守勢)。此次北伐有不同意見。總製羅大綱認為:孤軍北伐決不可取,他說:欲北伐幽燕,應先攻下河南,占據開封,以為後方依據。若孤軍深入,犯險而無後援,臣不敢奉詔。楊氏完全不聽,招致北伐慘敗。

14日,鹹豐命湖北按察使江忠源幫辦江南軍務。

16日,欽差大臣琦善抵揚州城外帽兒墩,建立江北大營。其部屬有陳金綬、勝保。

19日,清廷敕各省團練格殺“土匪”;以駱秉章為湖南巡撫;敕江寧布政使陳啟邁於徐州設立糧台供應軍需。

22日,以施得高為福建水師提督。

23日,英國文翰乘艦到達天京,派人到城內見韋昌輝、石達開,表示中立態度。次日,太平天國諭文翰:太平天國天王為萬國真主,來朝見者,需遵守禮製。文翰見此,即退回來諭,並呈上南京條約文本。

26日,因太平軍攻克安慶,清廷命以廬州為安徽省會;敕直隸、奉天嚴防海口。

28日,鹹豐命邰瑞昌統盛京兵赴淮、徐地區會防太平軍,命恩華統吉林兵駐防直隸。

30日,文翰照會太平天國,要求承認《南京條約》。次日,楊秀清回複文翰,仍視其為藩屬:隻要歸順天朝,即可通商。文翰則威脅太平天國必遵奉南京條約。此後,太平天國對英、法等西方國家采取防範政策。

5月:

3日,清廷以羅濟為漕運總督。

自本月上旬開始,太平軍定胡侯地官正丞相李開芳(北伐軍主帥)、清胡侯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奉東王楊秀清命,率全軍七、八萬人由天京出師北伐。15日,進占浦口,清軍潰敗。16日攻克安徽滁州。18日克臨淮關。25日攻占鳳陽。28日,石達開派平胡侯春官副丞相吉文元自浦口率軍至鳳陽與李、林會師,全軍七、八萬人合力北伐。6月初攻克蒙城。繼而攻破毫州和商丘,擊斃清軍三千餘人。6月中旬,攻克寧陵,兵臨開封,不攻而過,6月下旬經朱仙鎮、中牟、鄭州、滎陽,抵汜水、鞏縣。在汜水、鞏縣渡黃河北上。7月上旬,進攻豫北懷慶府(沁陽),勝保(內閣學士)自揚州尾追而至,山東巡撫李僡援軍亦到,共有六萬餘清軍。北伐軍勢單力薄,三攻不下而北上。9月初,撤懷慶之圍,沿太行山間道入山西,接著攻克曲沃。9月中旬又占平陽府城(臨汾),自平陽進抵洪洞縣境,再東走屯留。

勝保一路追擊不放,最為盡力,鹹豐遂授勝保欽差大臣關防(印信),取代訥爾經額。9月下旬太平軍攻克潞城、黎城,轉而又東回河南,自武安進入直隸省境(河北省)。9月末,攻克重鎮臨洺關(永年),擊潰直隸總督訥爾經額與總兵文岱部萬餘人,再克沙河。10月,進占任縣,攻克隆平,再克柏鄉、趙州、欒城,北京震動。鹹豐革去訥爾經額總督職,以桂良接任。太平軍繼克槁城、晉州(晉縣)。鹹豐命惠親王綿愉為大將軍,僧格林沁(郡王)為參讚大臣,統領眾將與察哈爾兵會同勝保“進剿”太平軍北伐軍,保衛京畿。北京城設巡防所並戒嚴。10月中旬北伐軍進抵張登鎮,距保定僅六十華裏,北京大為震驚,鹹豐準備逃往熱河避難。京師官紳,亦紛紛逃走,為數竟達三萬戶之多。北京北城一萬八千戶,隻餘八千戶。

勝保於10月下旬,率軍四路圍攻太平軍於深州。李開芳孤軍難抗,次日棄深州東走,欲乘虛進攻天津。當月相繼攻占獻縣、交河、滄州、靖海、獨流、楊柳青。此時太平軍水路前鋒離天津僅有十華裏,即登陸撲向天津城。清軍聯合地方團練,決運河堤放水,太平軍前鋒阻於大水,不能前進,與天津知府、知縣之地方軍激戰於天津城郊。此時北方天寒,太平軍衣單食缺,戰力頓減,加之孤軍深入,處於重兵包圍中,作戰失利,退回楊柳青。又放棄楊柳青,退守靖海、獨流,築土壘木柵,堅守過冬。於大河西一役中,擊斃知縣謝子澄。

李開芳(?—1855),廣西武鳴縣人,參加金田起義後,隨蕭朝貴攻取湖南。進軍武昌、南京時,為先鋒軍,銳不可擋,與林鳳祥同為天國名將。曆任監軍、總製、將軍、指揮、檢點、地官正丞相。陣亡後追封請王合千歲。

林鳳祥(1794-1855),廣西省武鳴縣人。金田起義時任先鋒。進攻武昌、鎮江時,一直為先鋒軍,無堅不摧,為太平軍名將。曆任將軍、指揮、檢點、天官副丞相。陣亡後追封求王協千歲。

吉文元(?—1854),廣西桂平人,瑤族,金田起義後,曆任副侍衛、副將軍、指揮、春官副丞相。1854年於河北陣亡,追封祝王。

14日,福建省小刀會首領黃威、黃德美等率眾起義,攻占海澄。此後數日內接連攻占漳州、長泰、同安、廈門、漳浦。

19日,黃威以“漢大明統兵大元帥”名義發布告示,宣布起義宗旨。同時,黃又派專使至天京與太平天國聯係,未能如願。後清廷調兵鎮壓,義軍經激戰於11月退出廈門。黃威轉入海上,繼續與清軍鬥爭。黃德美退至龍溪被俘遇害。